南国都市报1月22日讯(记者 胡丽齐)1月22日,记者从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获悉,经过持续半月有余的医疗救助,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已于1月21日15时许,在海昌生物保育员带领下,游至三亚海昌户外水域进行“模拟野外训练”。
当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看到,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负责人曹政拎着餐箱,在户外水域岸边向“海棠”投喂。一条条新鲜的鱿鱼、多春鱼刚“坠”入水中,“海棠”便迅速游来猛地张开大嘴一口吞下。
曹政告诉记者,在户外水域首日,“海棠”整体表现良好,经过短暂适应后,便能够在户外水池里肆意畅游,达到三亚海昌生物保育团队预期效果。目前,“海棠”一天的进食量大概在20公斤左右。“后续,我们将根据‘海棠’的状态,计划每日持续进行模拟野外训练,以便让它尽快适应野外海洋环境。”
据了解,“海棠”此次训练的户外水域是由三亚海昌特别打造的“天然海水水域”,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模拟海洋原生态环境,为海洋动物提供适宜生活环境。该水域共由两个区域组成,总水体近1.2万立方米,面积4500平方米,水深2.5-4米。
“海棠”活动的空间是大了,但对三亚海昌生物保育团队来说,救助工作却面临新的难题。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在水中观察“海棠”的状态,以免其发生意外。而“海棠”入住“新家”后,开始了“畅游模式”,相对面积较小的室内医疗池来说,它更喜欢这个户外水域,这对后续持续性检测其身体状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昨天我们将它引导到户外过程还是挺顺利的,都按计划进行,很配合,之前我们做了一个紧急的应急预案也没用上。它的状态也很稳定,当天大约适应了十分钟左右,就自主进食了。”曹政向记者介绍,“它到了户外后,就不愿意再回救助池,户外水域面积比较大,水也深,不便开展后续的验血、测量体温等工作,目前我们也在努力引导,可能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时间的训练。”
“啪啪啪……”潜水志愿者王悦琪在救助池入口处,通过用棍子拍打着水面给予“海棠”信号,积极配合着兽医和保育员引导“海棠”熟悉进入救助池路径。王悦琪是一名美人鱼潜水教练,1月3日获悉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需要潜水员志愿者后,第一时间报名加入救护工作,持续半月有余的救助中,她也从抽空陪护变成了“全职”陪护,全程包了“海棠”的新鲜鱿鱼采购工作。“看着它一天天变好,越来越有活力,我既感动又欣慰,一切的努力都值得,期待它赶快好起来,早日回归大海,重返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