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为了心中信仰,更为了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文昌九旬老党员陈光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心中信仰,更为了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文昌九旬老党员陈光发:

倾力改造祖屋 建红色文化纪念园

改造后的祖屋。
陈光发与大榕树。

  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文昌。接到亲戚的消息,82岁的陈光发赶紧回到抱罗镇福群村,眼前的祖屋让他唏嘘不已。

  屋顶被掀开了,家具悉数损坏,祖屋成了残垣断壁。唯一庆幸的是,即使枝干被狂风刮断,祖屋旁的大榕树依然挺立。

  对于陈光发而言,这棵大榕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看着等待修缮的祖屋,一个想法浮上陈光发的心头,仿佛一阵风,吹动这位老党员此后的人生。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文/图

  一棵榕树的见证

  就在“威马逊”到来一年之前,2013年清明节,陈光发家族的50多位成员回到这间祖屋,为家族前辈祭扫。

  那天晚上,大家围坐大榕树旁,聊着家族的过往。爱人让陈光发讲讲大榕树的故事,这棵大榕树,几乎见证每位家族成员的成长,也见证更多的事情。

  1939年2月10日凌晨,侵华日军强行登陆海南岛,南北对进,海南全岛遂告沦陷。

  为了掩护逃难群众,在国民党军撤退的情况下,琼崖抗日独立队队长冯白驹率领战士们开赴潭口渡口,冒着敌机的猛烈轰炸,打响琼崖纵队抗击侵华日军的第一仗。

  然而,日军的侵略仍在蔓延,陈光发的父亲带着子女坐船逃难。可是日军已经派出飞机管制航运,一家人只好无奈返回福群村,陈光发被送往日军控制的学校。

  在这里,陈光发被迫学习日语,无数次目睹针对同胞的屠杀。

  遇难同胞多为革命志士或家属,甚至有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普通群众,每一次行刑,陈光发和同学们都能听见同胞的惨叫声。

  学校的另一侧,是一间慰安所,许多无辜的中国女性被抓进去。

  陈光发的爷爷被日军抓去建设军用机场,日夜遭受打骂。直到一条腿被打骨折,他忍着剧痛,趁着夜色,挣扎逃跑数十里地,终于逃回福群村的祖屋。

  那段黑暗的时光,一家人最盼望听到琼崖纵队的消息。每次听到琼崖纵队胜利的消息,就像黑夜里的一束光,大家悄悄庆祝,期待着这支队伍能够来到身边。

  1945年10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琼崖纵队赶赴大致坡镇和抱罗镇,接受当地日军投降。那年13岁的陈光发,第一次见到琼崖纵队的战士,“很亲切,很和蔼。”

  68年之后,曾经的孩子们都已老去,陈光发的弟弟提出,要把这棵大榕树保护好。陈光发的爱人重病缠身,她告诉陈光发,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要好好传承。

  一间祖屋的传承

  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之后,走进残破的祖屋,陈光发在房间里翻了又翻,终于长出一口气——爱人的照片找到了。

  照片里的她,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她是陈光发的同乡、同学,共同经历了那个沸腾的年代。

  1948年,16岁的陈光发进入海口高级农业学校就读。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海南岛战役。陈光发和同学们站在学校楼顶,看着战士们登陆白沙门。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从头顶飞过,向白沙门泻下大量炮弹。解放军战士苦战两个昼夜,鲜血染红孤岛的沙滩。

  为何而战?为谁牺牲?远远看着这座红岛,陈光发问自己,也在寻找答案。

  1952年,陈光发毕业,加入海南垦殖勘探队,跟随队伍走遍多地,为后续的农垦建设者们勘探场地。

  在母瑞山,陈光发和同事们住在琼崖纵队曾经的营地里。这里只有残缺的灶台,破旧的茅草屋,每个晚上,身上总被蚂蟥咬出一个个血口。

  陈光发难以想象,琼崖纵队的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辟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直至胜利。

  答案也渐渐清晰。结束勘探工作,陈光发进入琼东垦殖所,参与建设国营东红农场、东升农场,和同事们一起种植橡胶树,开办工厂,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保障地方生产。投身农垦事业的42年里,陈光发从东红农场技术员做起,历任生产队长、农场场长,在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正式退休。

  回到福群村,祖屋还是老样子,大榕树依然挺立,可是那些年的故事,很多人并不知道,似乎消散在历史的风中。爱人郑华喜欢和陈光发一起坐在大榕树下,聊聊年轻时的过往。时光易逝,郑华的身体越来越差,很多时候,她只是笑着看向陈光发。

  2013年的清明节,郑华跟随陈光发回到福群村祭祖,听着大家聊起祖屋的故事,突然对陈光发说:“我的积蓄,留给这里。”

  一个多月后,郑华去世;一年之后,祖屋被台风摧毁。已经82岁的陈光发,把郑华的照片揣在胸口,决定做一件属于信仰的事情。

  一位老人的信仰

  2000多车次的填土,把祖屋周边的洼地填得平整。每车土平均花费100多元,仅仅只是铺平土地,陈光发就已经花去20多万元。

  乡亲们不太明白陈光发要做什么,有人以为,陈光发要修出一座“豪宅”,让大家没想到的是,随着陈光发一次次掏出积蓄,以大榕树为中心,一座红色文化纪念园渐渐形成了。祖屋被改造成毛主席纪念室和党史展示室,以及宋庆龄、张云逸、冯平、谢飞等文昌籍革命前辈的史料展区。在这里,属于陈光发的只有一间小小的房间,里面放着一张床,一个柜子,一张书桌,书桌上,摆着郑华的照片。

  纪念园建设期间,陈光发几乎每天都在施工现场,铺设的每一块砖,陈光发都要上去踩一踩,看看实不实;批荡的每一面墙,陈光发都要仔细比一比,看看平不平。当纪念园建成,陈光发多了很多白发。

  “我老了,能做的不多,把祖屋改成纪念园,就是我能做的事。”陈光发告诉家族成员,这不仅是发生在这个家的故事,这也是属于所有人的红色故事。

  在家人的支持下,祖屋的改造花了30多万元,为了方便参观者,陈光发甚至还花了16万元在园子里修建公共卫生间和休息室。十年来,陈光发家族为纪念园累计投入上百万元,这其中,也有郑华的积蓄。

  每年7月1日前后,纪念园都会迎来大批的参观者,今年也不例外。从早上9点开始,陈光发为一批批参观者讲述那些年亲眼见证的红色历史。已经92岁的陈光发,走路不用搀扶,思维依然敏捷。几乎每位来到纪念园的参观者,都会问陈光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祖屋建成红色文化纪念园?陈光发的回答也总是那句话。“我是共产党员,入党宣誓时,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在陈光发眼中,这“一切”,包括他的积蓄,也包括这间祖屋。

  满是弹孔的大榕树,改造成纪念园的祖屋和园子,成为陈光发暮年的唯一重心。平时,他与家人住在海口,每周总有那么几天,他从家里出发,乘坐公交车、大巴车,最后换乘三轮车,回到这间祖屋。

  时不时,有孩子跑过来,让他讲故事,讲白沙门的故事,讲大榕树的故事。这里的故事,像一颗种子,种在无数孩子的心田,一代又一代,生根发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为了心中信仰,更为了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文昌九旬老党员陈光发:~~~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时政要闻
   第003版:城事播报
   第004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5版:城事播报
   第006版:海南“村VA”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
   第007版:海南“村VA”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
   第008版:特别关注
   第010版:感动海南2024十大年度人物评选
   第011版:2024中招进行时
   第012版:专题
   第013版:国内·国际
   第014版:南国好彩
   第015版:萌新闻
   第016版:习作
倾力改造祖屋 建红色文化纪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