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您住在老家的公墓山上,眨眼,就一年多了。您在那边,还好吗?
人都有生老病死,一切,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就从您的病,说起吧。
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元旦,上午,86岁高龄的您因头天天气突然降温,引发了中风。
那次您住院一周,右手右脚偏瘫,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元气大伤。但您没有向命运低头,不愿搅扰家人。您学习用左手吃饭、穿衣,努力做到生活自理,还打理着屋旁的菜地。
您通情达理,为他人考虑得多,从而赢得乡里乡亲的尊敬;对子女尽量不麻烦,让身为父母的我们,也自愧不如。
您生平有一嗜好:喜酒。人到老年,比起年轻时,喝起酒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天中晚两顿,杯不离手。母亲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总是絮絮叨叨,劝您少喝一点。唯有这点,您是我行我素,万般不甘。
不喝伤心,喝了伤身。我知道您宁为饮酒玉碎,不为身体瓦全。明朝的张岱有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所以我觉得,您正因有嗜酒之癖,才情趣盎然,真性流露。
不喝酒的您,沉默寡言,不善言笑;喝了酒的您,一改往日的威严,面带祥和,语多话频,诙谐幽默,总是于不经意之处,激发笑点,引发大家爽朗大笑。很多人喜欢与您喝酒,也喜欢喝了酒的您。
被生活粗糙磨砺的您,也有可亲可爱的一面。饮酒后的您,让我们感到生活轻松的美好。
2022年11月14日夜晚,我在外地出差。三姐突然打电话过来,告知您因腿脚不便,又摔倒了,情况较为严重,惊得我愕然。高龄老人就怕摔跤。
那一夜,秋雨潇潇,一直滴在我担惊挂念的心上,让我全身寒意沉沉。这次您病得比头次中风厉害,几乎不能下地。一日三餐,都是母亲环伺周围。
此时,母亲好像也看开想通了,不再为嗜酒的事,劝阻甚至为难您。只要您有喝酒的意愿,母亲就倒好酒,让您左手举杯自饮。
2022年12月中旬,您感染新冠肺炎,高烧咳嗽,不能发声。2022年小年二十四,我们叫救护车把您送到了医院,直到大年三十上午接回老屋。
这次,您身体彻底垮了,之前还能勉强支撑坐起,现在完全不能自理,躺在床上,经受病痛的折磨。
2023年11月17日,身体瘫痪卧床一年的您,如烧完的蜡烛,生命之火熄灭。米寿的您,彻底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
一周之后,11月23日,您住进了远在十几里的公墓山上。我想,远离病痛,这是您最好的解脱。
您的一生,勤劳节俭,不喜争强,与人为善。时常,我总是想起您对我们的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今年,转眼又要到清明。父亲,我会到公墓山上,只带上您喜欢的酒,来看您。
父亲,愿您在天堂,不寂寞,有酒喝。
儿子:朱小毛
背后的故事
来自江西的朱先生看到天堂信箱的征文消息后,动笔写下一篇思念父亲的文章。
亲情浓如水,血肉永相连。记忆中那高大如山的背影,是孩童时期可以仰望的依靠。朱先生说,他对父亲最深的印象,还是自己五岁那年的国庆节,父亲背着年幼的自己到街上玩,还买了零食。那是少有的亲子时光。
都说父爱无言,父爱如山,藏在细节里的亲情,给生活温暖和力量,让我们学会珍惜。朱先生说,父亲生前最爱喝白酒,不讲究品牌,更重要的是以酒会友,借酒抒情。如今阴阳两隔,清明节时,他只能带上白酒,和父亲在墓前以酒言情了。(记者 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