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寰岛中学八(7)班 杨峙轩
指尖抚过城砖的龟裂纹理,循着先贤足迹拾级而上。落日熔金倾泻城头,黄河激流奔涌浊浪排空,朔风裹挟砂砾扑面而至。当粗粝风沙掠过面颊的瞬间,胸中块垒竟随风而散,夏承焘先生“要上潼关看夕阳”的生命况味,终在此刻了然于胸。
城楼上,“中流砥柱”的鎏金匾额与斑驳砖石构成奇异的时空对话。作为锁钥三秦的咽喉要冲,这四个字在暮色中愈显峥嵘,每道风化纹路都在讲述着从《诗经》“关关雎鸠”到安史之乱的千年沧桑。
南眺秦岭千峰叠翠,北瞰渭水蜿蜒如带,这座横亘三省交界的雄关,恰似大地脊梁上嵌入的青铜箭镞。昔日“关东百里夸形势,虎掷龙拿地”的军事要塞,如今虽无金戈铁马之音,但十二连城遗址的夯土残垣间,仍可触摸到“人间路止潼关险”的历史余温。
当最后一缕残阳为城墙镀上赤金,断裂的箭垛与丛生蒿草竟焕发出悲怆之美。恍惚间,战马嘶鸣穿透暮色,将士呐喊回荡山谷,那些深嵌在垛口墙缝隙的箭矢残片,分明是秦风“岂曰无衣”的永恒注脚。
相较于山海关的磅礴气象、嘉峪关的塞外苍茫,潼关更像一部打开的三维史册。八年抗战时期,这座“金城汤池”再度化身钢铁屏障,多少浴血身影已化作秦岭松柏,将民族气节永远定格在黄河惊涛之上。
暮色四合时,城楼飞檐挑起半轮新月,而“要上潼关看夕阳”的诗句仍在血脉中奔涌。归程回首,但见雄关化作天地间一枚青铜虎符,正将秦风汉月与浩然正气,默默传递给每一个路过的华夏儿女。
(指导老师:刘艳清)
小AI点评
文章以少年特有的文化敏感,在砖石纹理间解码文明基因。其成功在于将地理坐标转化为精神坐标,使历史遗迹书写成为可触摸的生命体。文中典故化用自然贴切,古诗句引用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