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屯昌县屯城镇光明村,有一处水晶矿坑——七零一矿遗址。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压电水晶矿产地,也被当地人称为羊角岭水晶矿。山的脚下,静卧着一个名为“光明”的村庄。村名的由来,与水晶息息相关:每当阳光洒落山岭,山巅的水晶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将整个村子照亮,“光明村”由此得名。矿山开采之后留下矿坑,埋藏的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有一段沉重的记忆。
南国都市报记者 任桐 实习生 叶晓天
8月中旬的一天,雨后的屯昌,空气有些闷热。在屯昌县屯城镇光明村党支部书记李朝印带领下,记者来到七零一矿遗址。
一条不起眼的泥土路,路口一块大石刻着“七零一矿遗址”几个大字,沿泥土路走大约100米,到了一处分叉路口。
“左边的路向下到矿坑底,右边的路向上到矿坑顶。”李朝印说,“雨后坑底全是泥,不如到坑顶俯瞰矿坑。”上坡路难行,全程脚下都是碎的水晶石,大小不一,混在红土里。
攀登约几分钟,两块石碑便出现在眼前。左侧黑色石碑上,“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七零一矿遗址” 字样格外醒目,落款是海南省人民政府2025年3月;右侧灰色石碑稍矮,刻着 “屯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七零一矿遗址”,2022年3月的落款带着些许岁月的痕迹。
从石碑旁左侧的缓坡再向上走,有一处天然观景台,站在这里能俯瞰整个矿坑,坑体深约百米,呈巨大的碗状,周边植被顺着坑沿缓缓铺展。山间一条小路十分陡峭,仅能看到隐约的下行轨迹,同样通往矿坑底下。
李朝印手指远处一座山峰:“此前,羊角岭比那座山还高,是附近最高的山。曾经山顶水晶凸起,远看像两只羊的角,村民就给这个山岭起名‘羊角岭’。‘羊角岭’和‘光明村’的由来,都是村民们一代代口口相传流传下来。”
此前的矿山,如今的矿坑,中间经过了什么样动荡的故事?坐在观景台边,李朝印讲起了8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
“这矿的故事,得从1942年说起。”李朝印拿出一份资料,“那时候,日本人修海榆公路,偶然发现了屯昌这座山岭下有水晶,知道这东西有价值,决定开采。”
据史料记载,压电水晶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工业价值。日军占领期间,三菱矿业对羊角岭水晶矿进行了野蛮开采。李朝印说:“三年时间,日本人开采了总共138吨水晶,据说其中93吨都运回了日本。”
无数劳工被强征。开采的三年间,1600多名劳工没能走出这座矿山。“他们住的是漏风的棚子,吃的是掺着沙子的米,一天要干16个小时。” 那段悲怆的历史,李朝印也是听村里老人们说起的,“有的是累垮的,有的是病死的,还有的因为反抗被活活打死。”
为了纪念这些在开采水晶矿时殉难的同胞,屯昌县政府在七零一矿遗址附近几百米处建了“殉难同胞坟”,并在山林中竖起石碑,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被压迫的历史。
抗战胜利后,羊角岭水晶矿迎来了新生。1953年,我国开始对羊角岭水晶矿进行有序地开采。此后,羊角岭水晶矿更名为七零一矿。由于逐年开采产量减少,于1981年停产。据史料记载,经过30多年的开采,该矿共生产压电单晶56.07吨,熔炼水晶2092.5吨。
如今的七零一矿虽已沉寂,但水晶的光芒并未熄灭。在光明村的水晶加工店里,匠人正专注地串着水晶手链,货架上的手串、摆件在灯光下折射出柔和的光——这些承载着矿脉记忆的工艺品,正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
今年 3 月,七零一矿遗址被认定为省级文保单位;6月,屯昌县人民政府与海南省地质局签署《七零一矿遗址保护与开发合作备忘录》;7 月 29 日,一场以 “工业遗产活化・水晶文化赋能” 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在屯昌举行,各界专家为矿址的规划、开发、品牌建设集思广益一系列动作,正推动这座工业遗产走向 “新生”。
“围绕七零一矿遗址,我们的思路是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屯昌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计划打造多元旅游项目,构建 “农文旅” 融合示范区,强化 “保护 - 研究 - 转化” 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同时深挖水晶产业特色,建设国际化水晶产业园,串联周边景点构建旅游圈。
从被掠夺的伤痛到“新生”的希望,七零一矿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