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海南省教育厅依托海南开放大学成立海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和海南社区教育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南已建立起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的五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截至2023年12月,全省已建立社区教育学院27所、社区教育学校371所、社区教育教学点3424个。3000余“家门口的居民学校”让百姓乐享“终身学习”!
海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表示,下一步将搭建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康养学游”融合发展路径等。
南国都市报记者 黄婷
谁在学?
儿童、老人、妇女三大人群为主
在澄迈县金江镇千秋居委会有一份社区教育课程表:每晚是面向成人的形体、瑜伽、健身操课程;每周五是面向老人的综合课程;每周末是面向未成年人的书法课。
“我们自2019年起开设社区教育课。”澄迈金江镇千秋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李日梅介绍,截至目前,该社区已经形成面向成人、儿童、老年人的三大类课程。“供不应求!社区居民学习积极性很高。”李日梅说。
215场次!这是海口市琼山区凤翔街道桂林社区2023年开展社区教育课程、活动数量。课程也主要面向儿童、老人、妇女三大人群。该社区为长者开展了中医艾灸文化学习、传统美食制作体验、智能手机学习课等社区教育课程;为未成年人开展了环保手工体验、户外研学科普体验等社区教育课程;为妇女开展了心理健康文化学习、手工技能编织、形体文化体验等课程。
澄迈县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澄迈县社区教育学院院长王健介绍,全县全年开展免费公益课程80门;全县各镇社区教育学校(教学点)开办各类讲座及主题活动约314场,参与人群3.5万余人次。
怎么学?体验性课程、活动为主
“注重体验性,突出趣味性。”海口市琼山区社区教育项目主管梁海峡介绍,社区教育课程多以互通式、体验式的课堂或活动的形式开展。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让居民参与进来,自己动手。”海口市友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美兰区社区教育项目主管王艳介绍,该中心在海口市海甸街道、人民街道、白沙街道、白龙街道,灵山镇和演丰镇6个镇街的社区(村居)围绕基础知识、技能培训、科学普及、法制宣讲、公益讲座等6个主题开展社区教育。比如,针对外来定居人员,海甸街道新安社区开设了海南风味美食烘焙班,讲解制作海南清补凉、鸡屎藤等美食的方法。
“我们还在新安社区针对60岁以上老人开设运动干预课。”海口市友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刘阳介绍。
每逢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各社区会举行户外大型课堂,通过活动互动的形式开展社区教育。“开课前,会在社区群里面通知,大家接龙报名,报满为止。”王艳说。
谁来教?临聘教师+志愿者
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实施主体为专职教师,社区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临聘教师或志愿者组成。
海口友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美兰区、琼山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该中心在两个区均安排多名社工负责具体工作,包括编写教材、设计课程、组织开展活动课程等,而一节节的社区教育课则多由志愿者教师讲授。
“志愿者教师主要来自高校、社会组织。”梁海峡介绍,比如,目前桂林大社区共有社区教育工作志愿者165名,其中志愿者教师25名。
“志愿者教师都是各行业的精英,比如,普法课程邀请律师协会的律师授课。”王艳说。
“我们聘用了2名书法兼职教师、5名瑜伽、形体课兼职教师,还聘用了1名课管人员。”李日梅介绍,澄迈千秋社区的其他社区教育课程则邀请政府部门、社区组织等专业人士前来教授。
在挖掘社区教育教师资源上,各县积极想办法。澄迈县发挥“候鸟”人才优势,服务于本地教育发展;该县还创新将教师参加终身教育学习及服务社区教育工作事业纳入学分登记。
在哪学? 线上+线下 线下依赖社区(村居)场地
目前,社区教育课程或活动多依托社区(村居)的场地进行。比如,桂林大社区学院依托桂林大社区服务中心3800平方米的场地,包括培训室、生活体验区、舞蹈室、书画室、妇女儿童之家、孵化基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
“在办公楼建成前,我们租用健身房上健身操课。“李日梅介绍,2022年10月,千秋居委会3层办公楼投用后,除了一楼用于办公,二楼、三楼都用于开展社区教育。有了宽阔的场地,社区教育的课程也丰富起来。“我们打算建造烘焙室,未来开设烘焙课程。”李日梅说。
而有些社区场地有限,只能利用会议室开展常规课程,像舞蹈等课程则无法开展。
海南各级社区学校也积极录制线上课程,更好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例如,2023年,海口市友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拍摄了“能者为师”云课堂特色课程——“暖心护苗 家庭教育”微课堂,在琼山区社区上线。2023年,澄迈县社区教育通过教育部第二批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该县完成特色微课《教师礼仪》、《青少儿礼仪》制作和配套教材撰写。
瓶颈和挑战
教育资源整合度有待提升
海南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据了解,海南省虽然制定了社区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但具体政策、配套措施、实施细则仍不健全,缺乏法律和法规层面的强制性约束和制定。此外,办学体系标准化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等也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文件,职称评聘、晋升等问题也缺乏政策文件支持。这导致各级载体的建设和设施配置无标准参照,从事社区教育的专职人员难以长期坚持。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度需要进一步提升。”海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督导考核发现,社区教育的工作机制运行不畅,影响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原因是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不足,难以形成合力。此外,全省除海南开放大学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各市县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挂靠青少年活动中心或中职校,缺乏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难以系统策划和组织社区教育工作。
课程形式略显单一
记者采访发现,社区教育课程往往以一次课或一次活动的形式开展,形式也略显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因为授课时长限制,内容多“点到为止”,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去年我们针对妇女开展的形体课,面向未成年人开设的环保手工课都是4节系列课程,但大部分课程都只有一次。”梁海峡表示,希望未来更加关注课程的持续性和特色性、创新性,开展更符合社会居民需求的系列特色社区教育课程。
计划和应对
探索“康养学游”融合发展路径
“因我省社区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尚未搭建网上学习平台,存在‘各自为战’现象。”海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解决这一问题,省教育厅搭建海南终身学习网平台,提供上万门课程,丰富学习资源,满足居民需求,加快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各市县常态化开展社区教育教学活动,并积极组织百姓参加国家老年大学线上线下的活动,获得很多奖项。同时探索建立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乡村振兴大学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办学体系,发挥“候鸟”作用助力海南社区教育工作。
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方面,将尝试“康养学游”的融合发展路径,使百姓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健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