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微醺,走进昌江水富村村民林进光家中,只见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牛皮凳摆放在屋中,这些都是林进光近期制作的产品。
近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昌江两项非遗项目入选,即非木植物编织技艺(昌江黎族藤编技艺)、非木植物编织技艺(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艺)。
□南国都市报记者
程小丹 文/图
黎家人制作牛皮凳当家具
牛皮凳是海南黎族的传统工艺品之一。牛皮凳制作,在昌江最为有名的是牙迫村。村子原先位于昌江大山深处最偏远的乡——王下乡,这是水富村的前身。目前,水富村里能熟练地制作传统牛皮凳的有30多人,林进光是其中之一。牛皮凳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对林进光来说,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原先制作牛皮凳只是为了方便家用,没想到有一天还有人买,现在还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林进光今年56岁,他是从父亲手里接过的这门手艺,如今已有30多年。
“小时候家里穷,吃饭时连张凳子都没有,父亲外出耕种时,会带回藤条、木框等制作成牛皮凳。”林进光从小耳濡目染,20岁那年,他开始跟随父亲制作牛皮凳。
一张牛皮凳是怎么制成的?
牛皮凳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其中门道不少。
一张牛皮、两块木框和粗细不一的藤条,这就是黎族牛皮凳的制作材料,这些材料在一双双巧手中来回穿插、编织,40分钟左右,一个上窄下宽的圆柱形凳子框架就制作好了,再嵌上牛皮,牛皮凳基本成型。
林进光介绍,牛皮凳的材料主要是藤条和木框,木框是一种黎语称作“赛胜”的乔木材料,来自王下乡的大山深处,比较难采集。材料的打磨也很讲究,直径2厘米左右的粗藤条,要等分拗折再捆绑,直径0.5厘米左右的细藤条,一部分保留原样,一部分对半剖开削薄。“赛胜”剥皮剖开刨成约3厘米宽、1厘米厚,按高矮凳所需要的口径箍成圆形木框。
“这些材料经过晾晒或自然风干后,还要烟熏,这样可以防止虫蛀,让凳子持久耐用。”林进光说。用对半开的细藤条,将粗藤与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两种木框连接绕紧,一张牛皮凳的雏形就制成了。
最后是固定牛皮凳面。牛皮要根据圆木框口径进行切割,用凿子在牛皮边缘凿口,放到凳面固定后倒持牛皮凳,浸泡到沸水中,再把牛毛悉数刮除。经过三至四天暴晒,牛皮成型后,要在牛皮上钻圆孔,再用整根的细藤条交叉编织,固定凳面、美化外观。
两年前,林进光的小儿子林庆飞退伍返乡,如今也跟着他学做牛皮凳。与林进光不同的是,林庆飞善于网罗和利用各种工具,制作周期从一个星期缩短至一天。
“我们要探索花色和样式,争取可以提供私人定制,满足更多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这样才能长远发展。”林进光对牛皮凳的市场十分看好。
开展技艺培训
让牛皮凳制作技艺代代传
“牛皮凳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王下乡、石碌镇、七叉镇、叉河镇等乡镇,以水富村为最。”据昌江文化馆馆长郭宏明介绍,黎族的祖先以前狩猎后,有用黄猄皮和鹿皮等制作皮具的传统,后来禁止捕猎了,改用牛皮做凳子,是物尽其用的一种表现,也是传统的延续。
过去受制于原材料难寻、产品规模小、销路难、掌握技艺的村民越来越少等发展困境,牛皮凳制作技艺几近失传。得益于昌江加大对黎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牛皮凳制作工艺受到高度的重视关注。
近年来,昌江将牛皮凳制作工艺作为对水富村精准帮扶的介质,把牛皮凳当作旅游工艺品,在每年的昌化江畔木棉红旅游活动、“三月三”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消博会等活动现场进行展示加以推广,提高知名度,拓宽销路。
据了解,水富村30多人一年可以制作牛皮凳1000多张,产值20多万元。随着牛皮凳销量的增加,昌江县政府还在水富村建设牛皮凳传习所,现有50多名村民加入抱团发展。
“未来,我们会将牛皮凳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一大产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让传统技艺活起来、动起来。”郭宏明说,下一步,昌江将继续开展牛皮凳技艺培训,让更多村民熟练掌握这门技艺,投入到牛皮凳制作的产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