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数说
随着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已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预算审查监督权力。加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正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翻开今年预算报告和草案,数据增减之间、政策变动背后,反映着政府资金投向,传递着宏观调控动向。
今年“国家账本”有哪些新安排?哪些“大账”“细账”值得关注?
根据预算法,政府共有四本“账”
一般公共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这四本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均纳入了人大审查监督的范围。
财政政策
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保持强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财力支撑。
适度加力,是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关键词,主要是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保持适当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赤字
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全国财政赤字达4060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490亿元,增长4%,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必要支撑。
超长期特别国债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是政府拉动投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我国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不计入赤字,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700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中央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取得积极效果:有效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积极推动财力向基层倾斜;支持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优化支出结构集中力量支持重点领域。
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2037亿元,剔除上年和今年一次性安排因素后同口径增长4.1%。其中,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25744亿元、增长8.8%,安排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4462亿元、增长8.6%。
减税降费
减税降费是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
超2.2万亿元——这是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的总规模,其中超七成“落”于民营经济,税费红利精准“落袋”,助企减负增活力。
2024年,现行的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会持续释放。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强化政策供给,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科技支出
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2021年至2023年,累计安排全国财政科技支出3万亿元。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及基础研究支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民生投入
2023年,尽管财政收支压力很大,但民生投入力度不减。超过27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都在4万亿元上下,卫生健康、城乡社区支出都超过了2万亿元。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中央财政安排教育领域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4085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765亿元……预算报告中一组组关于2024年的数据,彰显民生关切。
报告解读
聚焦
“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赤字率3%的安排符合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的客观实际、向外界释放积极的信号,也有利于控制政府负债率、增强财政可持续,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将有力推动重大战略等相关项目建设,加快带动企业订单增长、就业形势好转、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以及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科技、民生等
重点领域支出有力
看完预算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峰表示,“从今年的报告可以看出,各方面民生政策力度不减、目标不变,以实际行动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