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54年前袁隆平院士团队在三亚发现一株野生稻, 成就杂交水稻~~~
我省首例“繁地融合”成果转化项目三亚启动~~~
三亚发布“繁地融合”新计划~~~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54年前袁隆平院士团队在三亚发现一株野生稻, 成就杂交水稻

“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发现地纪念石落成

“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发现地纪念石落成。

  南国都市报5月22日讯(记者 利声富 文/图)54年前,袁隆平院士团队在三亚市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院士将其命名为“野败”。“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发现地是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一个重要地标,为更好地铭记这一重要历史时刻,5月22日,在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之际,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在“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发现地举行纪念石落成仪式,来自南繁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国际学术界对水稻是否有杂交优势也表示怀疑。由于没办法攻克难题,欧美等国家的水稻研究所,也无奈放弃对杂交水稻的研究。

  1960年,袁隆平在实验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水稻后,他意识到存在野生雄性不育株。此后,他带领团队先后在云南、广西、福建等地寻找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一直未果。

  1968年,袁隆平来到三亚进行育种。期间其团队做了1000多次试验,由于杂交的良种均是近亲繁殖,所以没有成果。后来,团队成员冯克珊想起,在三亚一条老铁路边上有片野稻田,那里一种叫“假禾”的草,其外形与野生稻极为相似,一般生长在沼泽、沟渠旁和低洼荒地,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他心想,这是不是袁老师要找的野生稻。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团队在三亚南红农场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发现3株天然雄性花蕊不育野生稻,立即移栽在试验田里。

  当时,袁隆平正在北京开会,收到在三亚发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的电报后,连夜乘火车赶回三亚。仔细观察野生稻的花样,并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后,袁隆平欣喜若狂,并把这株神奇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

  发现“野败”后,袁隆平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开启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1974年,第一个强优势组合杂交水稻“南优2号”育配成功;1975年,成功研究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并且取得巨大效益。

  此后,我国不仅可用自己种的粮食养活中国人,还能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国内外种植的杂交稻,83%以上的组合都是“野败”的细胞质。

  纪念石落成现场,海南大学副校长曹兵说,2020年,他到湖南长沙向袁隆平院士请示水稻试验示范工作时,袁隆平院士说三亚是育种家的天堂,是杂交水稻的摇篮。当他请袁隆平院士为海南写几句话时,袁隆平院士在他的笔记本上亲笔写下“南繁育种,发现野败,成就杂交水稻,我热爱南繁,热爱三亚”。

  “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发现地,是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一个重要地标,它见证了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和辉煌成就。在“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发现地竖立纪念石,是为勉励科研工作者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育出高产抗逆的良种,打好种业翻身仗,助力南繁硅谷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54年前袁隆平院士团队在三亚发现一株野生稻, 成就杂交水稻~~~
我省首例“繁地融合”成果转化项目三亚启动~~~
三亚发布“繁地融合”新计划~~~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时政要闻
   第003版:城事播报
   第004版:城事播报
   第005版:问政海南
   第006版:特别关注
   第007版:社会新闻
   第008版: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第010版:城事播报
   第011版:南国智库·观察
   第012版:卖报小行家
   第013版:国际深读
   第014版:南国好彩
   第015版:南国好彩
   第016版:习作
“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发现地纪念石落成
利用夏季闲置土地 发展经济促农增收
发挥南繁科研优势 打造系列产业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