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莫村粮行”存折,琼海市博鳌镇莫村村委会村民莫恒伦从村里的供销社领取了50斤大米。“原来一家人种水稻只够吃饱,现在不用种地,存折里还有不少余粮。”莫恒伦感受到的变化,得益于琼海市耕地“非粮化”和土地撂荒整治工作的开展,莫村成立了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拓宽收入渠道。
琼海莫村的变化是海南耕地保护工作系列举措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在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同时,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持续开展集中连片造大田、“非粮化”“非农化”整治、创新探索“耕地电子身份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田长制”等多项措施,使出“十八般武艺”提高耕地保护效能,做好海南重大项目落地、南繁育种等项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工作。
□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 文/图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开发“新粮仓”
在定安县龙门镇里沙塘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几百亩水稻田里,四台收割机开足马力收割水稻。这里是2021年1月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的全国首批300个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之一,也是该试点农用地整理项目迎来的首次水稻收割季。
看到收割的场景,龙门镇党委书记苏汝成很高兴。“以前地里是成片的火山岩,无法耕种。”苏汝成说,2022年起,定安县引进省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在里沙塘村、先锋村等12个行政村共106个自然村开展试点建设,上千亩耕地被“唤醒”,大片火山石撂荒土地得以重生,田成方、渠相连,村容村貌也有了质的变化。
据介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运用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手段,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其中农用地整理,就是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将碎片化的耕地“化零为整”。
开垦耕地建“新粮仓”。位于琼山区的中税土地整治项目,是海口市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的典型代表性项目之一。一组数据可以概括该项目带来的变化:新增近500亩耕地,亩产近千斤,每年增加34万斤的产能,土地租期24年,给当地村民直接带来租金收入超过1100万元。
据介绍,去年以来,海口通过系列耕地保护工作,新增耕地1.6万亩。
“占补平衡”
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一边是耕地保护红线,一边是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近年来,“耕地指标告急”已经成为儋州市耕地保护工作的一大难题。“儋洋一体化发展实施后,省级交通及环新英湾区域市政基础设施、洋浦新产业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还存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因素,一定程度上对耕地保护红线提出了挑战。”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科科长羊韬源说,今年以来,儋州资规局保障全市36个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各类产业等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共使用耕地数量指标3327亩,水田规模指标1828亩。
耕地占补平衡是指建设占用了多少耕地,各级政府就应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由于耕地指标不足,今年年初,儋州资规局经报请省资规厅调剂交易666亩耕地指标。
相比于购买耕地指标每亩旱地12万元的价格,耕地垦造项目成本(不含青苗补偿)仅3-5万元。“我们投资4600多万元改造上千亩农田,打造万亩农田产业园项目,不仅提升土地的单位产值,还为当地带来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海南诚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去年投资儋州市雅星镇飞巴村委会丰猛新村的土地整治项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耕地垦造验收后补充入库耕地指标,实现政府、企业、农户“三赢”的局面。
二维码扫一扫
守护南繁“饭碗田”
南繁是全国主要农作物的育种“加速器”,“向种图强”也是海南重点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之一,如何守护南繁的“饭碗田”,是三亚资规部门的一道考题。答卷就在一个二维码里。
三亚市崖州区城西村委会3444亩的基本农田里,过半的农田位于南繁核心区内。城西村村民陈东明想种槟榔,他不确定这块地是否属于南繁保护区的耕地,便打开“三亚耕智查系统”查询,规范种植行为避免经济利益损失。
“村民通过查询了解地块的信息,也可以举报‘非农化’‘非粮化’的情况。”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和监督科科长翟宏蕾说,该系统在省级“耕地身份证”基础上,对南繁保护区的实际管理需要升级完善,通过手机扫描村庄的二维码,就能获取该村庄的耕地地理边界、总面积、分类、是否处于南繁保护区、南繁核心区等关键信息,实现“一田一码”精细化管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此外,三亚还积极推动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等一批“南繁硅谷”种业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项目落地,提质办理项目设施农业备案手续,全面保障南繁项目建设。
“田长制”严格保护
640多万亩永久基本农田
海南大学教授、省土地学会理事长黄朝明认为,随着海南经济发展和自贸港建设推进,交通设施、产业园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人口逐渐增加,造成土地利用矛盾进一步增强,在海南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土地,提升耕地质量将是耕地保护的主要目标。
据介绍,海南将全省721.75万亩耕地保有量目标和644.8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解到各市县,其中644.8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地块予以严格保护,同时在全省建立了市县、乡镇、村全覆盖的三级田长机制,并上线运行了“海南省田长制监测监管信息系统”,全省注册田长用户数4000余人。
“海南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持续开展集中连片造大田。去年以来,海南共推动市县陆续实施的补充耕地项目280个,涉及补充耕地指标4万余亩、水田面积8万余亩。其中已备案入库项目120个,新增耕地数量1.24万亩,水田面积2.76万亩。”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补充耕地指标库结余指标耕地数量2.0万亩、水田规模3.3万亩,可保障海南近2年补充耕地指标需求。
海南还探索建立“海南耕地电子身份证(二维码)”机制,生成了613630个耕地地块电子身份证,并结合全省耕地权属单位情况,生成4119个村级单位二维码,并将其发到相应的村委会、国有农林场等土地权属单位,实行“一码管耕地”强化耕地全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