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澄迈人,提起县城的解放路,如今的你会想到什么呢?是“芒果脚”的海南粉? 新兴路的“拖鞋街”,还是新华书店、邮政、二小……
解放路对于澄迈县而言,可谓是新中国成立后澄迈县城发展的“起点”,它曾是澄迈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为那里不仅是政府机关的驻地,也是百年学府澄迈中学创立之地,更云集了澄迈主要的商业场所。
今天,请让我们一起跟随采访对象的记忆,在时光隧道里穿梭,一起感受这条路与这座县城的巨变,一起感受这座城的历史与文化,一起重拾与它的情感联结。
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小畅 文/图
曾是县城唯一的主干道
解放初期,澄迈县城金江很小,主街道中山街只有约500米长,整个县城几条街道的总长也仅有1.5公里。
那时的县城虽然小,但因其毗邻南渡江,在那个水路运输扮演重要角色的年代,其是重要的商贾货物集散地,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1950年4月23日,中共澄迈县委从六芹山进驻金江。” 澄迈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孙中积说,随着海南解放和澄迈县委的进驻,种下了澄迈县城金江快速发展的种子。
“我们小时候,解放路还没有修,县城就只是小小的一片。”76岁市民蔡先生回忆称,那时解放路的区域,只有澄迈中学和最早的县委驻地,其它的地方都是水田或是荒地。
据了解,1955年,澄迈陆续填平城北一带的水潭、低畦地等,开辟一条长1公里,宽23米的解放路。
解放路也是蔡先生读中学时必经之路。“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山口中学读书,从我们这去学校,要先走解放路的土路,再走公路,路程有几公里,要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蔡先生感慨地称,那时解放路沿途大都还是水田或荒地,可以说是比较荒凉的,这似乎跟他上学的行囊一样。“那时候穷,没有什么吃的,带去学校的食物,除了米,就是萝卜干和酸菜,要吃一周。”
蔡先生生活在解放路边上,见证了邮政办公楼的建成,陆续又有百货公司、副食公司、大酒家等单位建起楼房。
1960年前后,解放路继续改扩建,形成了解放路东、中、西三段,全长达到2. 5公里,那时虽然是土路,但奠定了现在解放路的基础。
见证多个“第一次”发生
早期的解放路,最有名的地方莫过于澄迈中学,所在地是如今的澄迈县第二小学,其前身是139年前创建的金江书院,目前书院的建筑仍有部分保存。
“那时澄迈中学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很高,哪家小孩能考上这所学校,在大家看来就是最聪明的孩子。”现年79岁的李女士家住在解放路边的新兴路上,现在那里被当地人称为“拖鞋街”,李女士家也开了一家鞋店。
在李女士的记忆中,最早的解放路,也是一条土路,沿途的建筑也很少,但后来的情况开始发生很大改变。
“中共澄迈县委进驻金江时,驻地在解放西路北侧,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时候,搬到解放东路,也就是现在老县委的位置。”孙中积说道。
此时的解放路,正逐渐发展为澄迈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好多个澄迈的第一次在这条路上发生。
“澄迈的第一个发电站,就在这条路上。”孙中积说,虽然说是发电站,但其规模很小,就一台20千瓦的发电机,只能给机关、学校和部分居民供电,因为功率比较小。
有了第一个发电站后,大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澄迈县城居民第一次使用上了自来水。“澄迈最早的水塔建在当地地标‘芒果脚’附近,建成后澄迈中学、相关单位和部分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了。”孙中积说。
这时的解放路,商贸也越来越兴旺,不仅有百货等商业公司,当年澄迈最大的“大酒家”也建成营业,而且这条2.5公里长的道路,不仅聚集了澄迈县的各个机关部门,还新增了两所学校,县城的中心也逐渐从老城的中山路往解放路迁移。
城市中心北移变大
如今澄迈县城的主要干道有文化路、文明路、环城西路、人民路、金马大道等,这些道路于解放路而言都是“后辈”。
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解放中路东侧,也就是澄迈县粮食局大门至南渡江边这段,曾经是小河沟,两边长满刺竹,由地坡岭的水流汇聚而成。“五十年代,县里发动人们将河沟填平,形成了文化路最早的一段,也是一条泥土路。”孙中积说。
随着澄迈经济社会的发展,澄迈的文化路和文明路以解放路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其中有两个对当地发展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发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澄迈新县委建成后,县城继续向北面发展。”孙中积说,为了因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在解放路的北面,修了一条人民路,并在这里建了一个新的农贸市场,开始的时候新市场和老市场还是并立的,但后来城市的中心往新市场迁移, 城市也不断地往北面的地坡岭方向发展。
“以前的县城就一丁点,现在的变化,不是大几倍,我觉得几十倍都有。”李女士说,解放路周边仍繁华依旧。那时候我们家的瓦房连砖墙都不是,而是用竹条编的,更不敢想我们会建起现在这几层的小楼,生活也比以前宽裕了。
随着县城的发展,除了变大以外,相关的休闲娱乐设施也不断完善。“现在城市大了,车也多,散步的时候还是比较乐意去南渡江边,享受片刻的宁静。”蔡先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