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子遥
开 栏 语
迈步前行,蓄力发展。如今,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已然成型成势。
作为自贸港的经济引擎和创新高地,重点园区如今正以新质生产力为路径,以制度创新为要素,以对外开放为方式,以产城融合为保障,持续吸引全球优质资源集聚。它们不仅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更激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兴起,为自贸港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园区的发展,正是产业与技术在海南自贸港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生动写照,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展现着海南自贸港未来的无限潜力与活力。即日起,南国都市报推出2024年终报道《“园”来如此——从重点园区看海南自贸港发展新动能》,从新质生产力、制度创新力、对外开放力以及产城融合力等四个方面,看自贸港重点园区的发展成果,展现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新动能。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锚定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海南正依托重点园区,描绘宏伟蓝图。
今年以来,海南各重点园区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和海南“三度一色”自然优势,聚焦“五个图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因地制宜谋划新质生产力进驻发展,推动产业与技术在园区“落地生花”。
累累硕果
园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斐然”
时过冬至,海南依旧风和日暄,自贸港重点园区内一片欣欣向荣的光景。
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研人员行走在新组配选育的玉米田中,观察着作物的生长性状;在海口国家高新区,海南倍特药业海口生产基地的智能仓库同样一片繁忙,一台台AGV机器人往来穿梭运送原料、药品,一排排已打包装箱的货物正等待发往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
今年以来,随着海南依托自贸港制度和“三度一色”自然优势,着力聚焦“五个图强”,各自贸港重点园区也先后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积极“筑巢引凤”,吸引新质生产力“落地生花”。
以“五个图强”为例:
看“种”——全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超70%经过南繁培育,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集聚种业创新企业3100多家,去年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同比增长50%;
观“海”——众多深海产学研“国家队”“主力军”进驻崖州湾科技城等园区,逾千家海洋产业类企业在海南集聚;
问“天”——文昌国际航天城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首发,700多家航天类企业在文昌国际航天城落地;
向“绿”——海南清洁能源岛加快建设,风电装备制造蓬勃兴起,目前全球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叶片在东方临港产业园成功下线,让海南能源结构愈发向“绿”深行;
造“数”——去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超1400亿元,互联网企业注册总数达到5.2万家……
“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是园区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的重要课题。”海口国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1月30日,园区年内新增注册企业2501家,其中外资企业34家;截至11月18日,该园区签约投资类项目40个,计划投资额70亿元;新投产项目15个,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提质升级
政策助力园区发展更具“底气”
实际上,产业与技术在园区落地生花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引领与支持。
以种业为例,海南先后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种业发展若干规定》《海南省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推动实践创新,并给予资金保障。
在深海领域,《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实施意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一2025年)》《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等系列政策与园区规划的接续出台,同样为产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契机与沃土。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成为全国深海科研力量的集聚地。依托崖州湾科技城,我们将扶持深海高端装备制造、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现代服务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深海技术服务市场,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海产业集群。”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基础研究与重大专项处相关负责人说道。
从更高层面,自贸港的政策制度优势更是园区发展聚集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底气与动力。
今年9月,由海口国家高新区内海南平野新能源有限公司装配生产的首批托盘堆垛车正式下线,车身从瑞典进口到海南,再由工厂自主组装生产,搭载自主研发的动力系统,经过一系列装配、检测流程后适配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政策后,销往内地。该产品是海南平野新能源有限公司首批应用加工增值政策的新能源托盘堆垛车,实现海南新能源特种车辆制造业新的破题。
“得益于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政策,我们将力争带动整个海南地区新能源特种车辆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新能源动力系统的推广应用,占领更大国内市场份额。”海南平野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活力满满
向着新质生产力的“样板间”迈步前行
锚定方向,笃行不怠。如今,海南自贸港各重点园区正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路径,走细走深,处处活力满满。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今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了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先声药业旗下两款重磅创新产品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便包括在海口国家高新区药谷工业园实现地产化的科赛拉®(注射用盐酸曲拉西利),这也是“乐城研用-海口生产”模式的首次成功实践。近年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积极联动海口相关园区,截至目前,海口已有13个药械产品通过乐城先行区真实世界数据辅助临床评价获得上市批准。
11月30日晚,在位于文昌国际航天城内的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点火起飞,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范产业,该园区正全力助力我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开足马力,驶向“快车道”。
如今,园区积极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也吸引了更广泛的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在临高金牌港开发区,已有超过10家装配式企业、游艇企业“出海”,装配式部品部件、游艇配件出口至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今年以来,全省自贸港重点园区在应对多重挑战中,实现了市场主体加速聚集、有效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目前,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基本成型,‘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蓬勃展开,自贸港重点园区发展成型成势。”海南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自贸港重点园区营收、税收、固投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用不到全省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成的GDP。“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加强项目谋划,完善招商机制,强化企业培育,以将重点园区打造成为我省新质生产力的‘样板间’为目标,推动重点园区持续高质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
2020年至2023年
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在营收、税收、固投方面年均增速分别达到64%、20%、24%
其中营收在2021年、2023年先后迈上1万亿元、2万亿元台阶
2024年前三季度,自贸港重点园区营收、税收、固投分别增长8.9%、6.7%、4.1%,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
重点园区也有力支撑了自贸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
截至今年9月底
自贸港重点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1.78万家
同比增长13.5%
其中,“四上企业”2218家
比2023年底增加528家
在全省范围内占比达到3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