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管理、观察性状、数据记录……在位于三亚崖州区的海南农垦南繁育种基地的组合玉米试验田里回来穿梭,完成着试验品种的种植与科研作业 ,是我在冬季的三亚每天的生活。
玉米是喜温作物,全生育期都要求较高的温度,尤其是关键的抽穗开花期,最适宜的温度在25℃~26℃左右。而每到冬季,全国范围内只有海南拥有能满足其生长的自然条件。这是南繁基地的优势,更是海南的机遇。
每天一早,我会在7点半左右准时到达田里,观察记录田内各个玉米品种的性状变化。从穗长到籽粒深度,从粒色到口感,每个新实验培育的组合品种的生长数据都需要详细地收集整理和筛选,以期能够“优中选优”,在数千个玉米材料组合中选择出最为当之无愧、适宜市场推广选育的“尖子生”。
事实上,在今年12月刚刚结束的2024年海南冬交会上,由广东省农科院选育,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广转化的鲜食玉米“尖子生”——海垦玉520,便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收获了诸多合作意向与好评 ,也让我与同事们倍感欣喜与满足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一环。在我看来,“天时、地利、人和”,是越来越多创新品种从“南繁硅谷”走出,在海南实现种业振兴的重要原因。其中,“ 天时”指的是海南冬季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地利”是指海垦集团丰厚的土地资源,“ 人和”则是指每年冬季,全中国大半的种业人才与专家都会来到海南进行育种,这样的聚集也是我们互相交流学习,促进自我乃至行业发展成长的良机。这段时间, 随着种业“候鸟人才”纷至沓来,如今南繁基地已变得愈发热闹。
此外,政策的出台也助推了产业的发展。今年9月,三亚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提出依托崖州湾科技城等重点园区, 加快将三亚打造成种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发展壮大种业产业集群,打造种业开放合作高地。这样的政策条件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持续助力海南“向种图强”。
作为一名玉米品种的科研人员,我希望继续依托着海南南繁的土地,培育更多创新的优质鲜食玉米品种,助力国家种业的发展与进步。
总策划:周元
策划:纪燕玲
统筹:肖小冰、陈明文
记者:王子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