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记者 余育桑
近日,在海南五指山市,“伙伴计划”“非遗进校园”“第二课堂”正在悄然开展。授课方式以“多元发展”与“文化传承”为核心,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思政教育、体能训练、非遗技艺、实践创新等课程内容融入青少年的成长体系。在这里,课堂不仅成为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阵地、创新实践的重要孵化器。
为什么要开展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又是如何科学地开展教学体系?记者将深入了解五指山市多元化课堂的教学内容,探究其中的奥秘。
五指山通什中心学校
“伙伴计划”:
思政教育与体能训练并重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在下楼上体能训练课之前,五指山通什中心学校五年级1班的孩子们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了一堂,主题为“铁血丹青”的思政课。课上,为青少年们介绍了打铁、刺绣、木雕等传统工艺的发展历程,在历史与文化脉络中汲取智慧的精华。
随着上午第三堂课的下课铃响,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小脸蛋上洋溢着藏不住的喜悦,下一堂课是室外的体育课,他们兴冲冲地跑到操场,迫不及待地在运动中释放活力。
“同学们先拉伸身体,一会儿认真听我的讲解。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立定跳远、双脚蹬跳,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扩展团队之间的配合。”五指山通什中心学校的体育老师张人厚在体育课上引导孩子们进行热身,随后拍了拍手示意进入课程,孩子们随即按照男女队列排成5列。
课上,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听从张人厚的指导,尝试在原地跳到前方1米左右的海绵垫上。
“在日常的授课中,针对青少年的成长发育特点,比如加入足球、排球、篮球等项目,通过多种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抗挫的能力。”吴多厚介绍,体能训练由五指山团市委启动的“伙伴计划”引入学校的教学课程,结合体育课的内容进行授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青少年在趣味情境中掌握体育运动的实用技巧,培养合作竞争的精神,并定期评估训练效果,为日后的课程提供参考。
为什么启动“伙伴计划”?五指山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伙伴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示范项目,旨在通过支持青年组织服务社区青少年,助力基层共青团融入城市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共青团在社会服务中的贡献程度。“伙伴计划”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将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体育竞技等元素融入开放式的课堂中。例如,通过讲述民族文化的内涵、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团体竞赛引导青少年理解责任与使命,使价值观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据悉,五指山市共青团“伙伴计划”自2024年8月启动以来,以“传递温暖,关爱成长”为主题,开设体能训练、绿色环保、心理健康三大课题内容,在校园内和校园外,为五指山的青少年量身定制了一堂堂多元化的特色课程。
五指山市红星学校
“非遗进校园”:
技艺传承与文化经纬交织
厚植青少年文化基因
临近期末的课后,五指山市红星学校举行本学期最后一场“非遗进校园”的授课。授课现场,众多传承人亲自手把手教导,黎族织锦、苗族盘皇舞、黎族共同舞等非遗项目轮番上演,全校的师生沉浸在非遗的魅力中。
在黎族织锦技艺授课区,非遗传承人手持织机,向孩子们演示单面织技法。棉线在手中穿梭,图案逐渐显现,孩子们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精妙。在苗族五色饭制作区,孩子们将糯米与天然染料混合,亲手蒸煮出五彩斑斓的米饭,品尝时纷纷竖起大拇指。
苗族盘皇舞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兴授课,相比舞台上华丽的演出,在学校实际授课中更加简朴自然。陈秀兴在课后告诉记者,盘皇舞在古时是一种祭祀仪式,在传统节日祈求风调雨顺,如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族特色的舞蹈,分为上元、中元、下元3个阶段。为了能通俗易懂地教导孩子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分解舞蹈动作,其重点在鼓声和舞步,孩子们只要跟随他在授课时的节奏,就可以将舞蹈动作谨记于心,回去后多加练习就可以学会基础的舞步。
五指山作为海南的老州府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貌,其中,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项,国家级4项、省级14项、市级5项。但是在10年前的有关部门深入走访,发现有许多传承人面临老龄化,后续乏人的困境。“要培养非遗技艺的新生力量”,这个念头开始浮现,为此,五指山市政府联合各学校等各家单位,形成合力,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工作。
“非遗进校园”的课程特点在于“沉浸式体验”。通过邀请传承人来到校园开展非遗课程,让非遗技艺从陈列馆的“展品”变为校园里的“教材”,从华丽的“舞台”走向教书育人的“课堂”,构建多维度学习场景,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逐步认识非遗技艺,培养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五指山市文化馆副馆长王宇钊表示,“非遗进校园”现已连续开展了12年,实现了五指山市14所中、小学全覆盖教学,每年培训约2000人次,为非遗技艺的传承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生力量。
水满中心学校
“第二课堂”:
常态化训练+专业化指导
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这样练成
水满乡位于海南最高海拔地区的乡镇,四面环山,道路蜿蜒曲折,从乡里驱车到市区最快也要40分钟。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导致教育资源的差异化,水满中心学校也在大山里打造了一条“小而美、美而精、精而优、优而特”的办学模式,为山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多元发展的窗口。
在学校的排练室里,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为核心的美育工程,是水满中心学校的名片之一。合唱团在成立之初不仅演绎《久久不见久久见》等本土民歌,更将《茉莉花》等经典曲目融入美声唱法,形成独特的“山海和声”。合唱团还在今年受邀前往法国巴黎,与法国宝丽声合唱团用歌声诠释中法友谊。
水满中心学校的老师陈慧介绍,合唱团主要在下午课后时间及周末进行常态化训练,在五指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聘请专业的音乐指导老师来授课。授课内容从海南的民歌到外语音乐的唱法,有时还会邀请专业的外语老师来学校给孩子们学习外语。
“孩子们从最初参与合唱团害羞得不敢开口,到走出国门大胆地展示民族文化的自信,合唱团的培育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陈慧说。
在学校的乒乓球训练室,乒乓球社团的孩子们正握紧球拍训练抽球,这是水满中心学校的另外一张名片。王诗栋的启蒙教练关艳站在球台旁严厉地看着:“手腕再压低一点!不要犹豫,动作利落些。”这座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正因一颗小小的乒乓球,孩子们也开始走出大山,参加各种比赛,希望成为像师哥王诗栋一样为国争光运动员的梦想也在心中发芽。
水满中心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五指山水满乡中心学校的“第二课堂”以美育作为载体,实施“2+N”第二课堂模式,覆盖民族技艺、美育创新、科技实践与劳动教育的“特色发展、全面育人”的新路径。其中,2为黎苗童声合唱团、乒乓球社团,N为竹竿舞、织锦、艺术等12个特色课程。学校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从而在兴趣中学习,感受知识的魅力;学校还鼓励教师站在孩子角度设计课程,精细制定课程等级梯度,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在快乐中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