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昌江垦地融合:

从“忧居”到“优居”从“有产”到“优产”

  昌江垦地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用地。

  红林十二队修缮一新的房屋。

  工人正在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园作业。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阳光洒在红林十二队新修的水泥路上,路边是一排排修缮一新的房屋。居民赵福喜站在自家门前,笑着对记者说:“以前房子老是漏水,墙也裂,现在居住条件比以前舒服多了。”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红林十二队。近年来,昌江以垦地融合为突破口,系统性推进居住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双重变革。

  曾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类型单一的垦区,如今正焕发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昌江通过一系列措施,不仅实现了垦区群众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更推动了产业从“有产”到“优产”的升级,让一条以垦地融合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昌江路径”愈发清晰。

  □南国都市报记者 鲁启兰 文/图

  危房变新居 民生工程落地有声

  近日,记者走进昌江十月田镇红林十二队,以往老旧破损的住房和坑洼不平的道路已消失,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美观的住宅、设施完善的健身广场、新修的篮球场以及平整宽敞的水泥道路。居民赵福喜家的房屋经过加固修缮后,全家已于今年年初迁入新居。“不仅住上了新房,路灯也装上了,道路也做了硬化。”赵福喜说。

  这样的转变在昌江垦区并非个例。近年来,昌江将改善垦区居民居住条件作为推进垦地融合的重要任务,2025年计划完成95户垦区危房改造任务,通过“联排成栋、统一修缮”“集中安置”“易地安置”和“户主个人原址重建或修缮加固”四种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实施改造开工18户,开工率达51.43%;实施管控60户,管控率达100%。红林十二队、红田二十三队等40户已完成改造并达到入住标准。

  在推进危房改造的同时,昌江还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大力完善垦区基础设施。红林农场机关宿舍区居民点硬化道路、铺设彩砖、加装太阳能路灯;红林机械厂居民区排水沟修缮,清理存量垃圾、加装盖板;红林医院宿舍区居民点道路硬化和安装照明路灯……这些细致入微的改造,让垦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此外,饮水安全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红林十一队居民韦隆艺向记者坦言:“过去我们靠水塔蓄水,但因为管网老旧生锈,水塔早就不能用了,大家只能自己挖井取水。”而随着化粪池增多,井水水质日益恶化,“用水难、水质差”成了压在居民心头的石头。

  如今,这一困境正被改变。昌江将垦区供水工程列为2025年县级民生实事项目,投入205.57万元改善5处垦区居民区用水条件,实施红林居、红田居饮水巩固提升改造工程(二期),推动解决红林、红田6个连队季节性缺水、水质安全隐患以及管线覆盖范围不足等问题,让居民早日用上放心水。

  林下结“金果”多元产业富口袋

  产业兴旺是垦地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昌江依托热带农业资源,精准施策,培育出多个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垦区实现从“基础农业”到“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

  在红田十队,300亩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园区不仅完成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全覆盖,还搭建起220亩遮雨棚,种下的2.5万株葡萄苗已进入藤蔓上架的关键生长期,预计首批果实将于今年12月收获。园区采用“企业+公司”的运营模式,借助海南环岛高速太坡出口的交通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规划建设鲜果采摘、观光栈道、休闲场所等农业观光配套设施,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

  就在葡萄园不远处,400亩百香果基地已进入丰收季。每天有约50名工人忙碌在田间地头,日劳务收入总额超过8000元,切实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在2024年第27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上,该基地的百香果还荣获“2024年冬交会产品金奖”。

  昌江还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在红林十队,利用橡胶林间隙建设的50亩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已投入使用。同时,当地还规划发展南药种植,在200亩橡胶园内套种南药,发展订单农业。此外,昌江引进了罗汉果全产业链项目,开展庭院经济试点,利用低效林地和槟榔园套种罗汉果,设立标准化种植试验区。据了解,当地正谋划建设省级农产品深加工重点项目,推动昌江罗汉果深加工厂建设项目,生产罗汉果代糖产品,完善产业链条,推动热带农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今年2月,昌江垦地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启动。产业园以十月田镇垦地融合造大田项目为核心,总体规划面积6.65万亩,计划实施五大类20个子项目,预计投入二产三产建设资金1.8亿元,到2028年预计年总产值超8亿元,未来产业辐射带动面积或将超过50万亩。昌江红林农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黄悟表示:“将优化打造‘一场一品’,让垦区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拆解“难题册”听民声破困局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昌江在推进垦地融合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产业方面,规模偏小、结构单一,林下经济多以原材料销售为主,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同时专业人才匮乏,黄晶果和澳洲龙虾种苗本土化繁育等种养殖技术薄弱;群众对居改社区和危房改造政策理解有限,参与积极性不高,且自筹资金能力弱,对搬迁安置存有顾虑;土地整治进展缓慢,未规范地块分散细碎、经济收益低,因租金和历史占地问题导致回收阻力较大。

  面对这些难题,昌江正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予以破解。在产业发展上,当地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引入先进种养殖技术,择优选购优质种苗,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针对群众参与度不足的问题,昌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政策内容与成效,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同时倾听居民意见建议,增强群众对社区治理和危房改造的认同感与支持度。

  在推进垦区未规范管理土地整治工作方面,昌江计划建立垦地每日督导制度,及时通报和分析整治进度,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对历史占地问题进行分类处置,依法依规推进土地回收和规范化管理工作。

  在昌江,垦地融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梳理、一块又一块土地的规范、一个又一个产业的培育。

  放眼未来,如何让产业链更加延展,如何让改革红利更加普惠,这些将成为“昌江路径”需要持续解答的新命题。这片土地上的变革故事,永无止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政经要闻
   第003版:城事播报
   第004版:“首”望自贸港
   第006版:南国智库·昌江观察
   第007版:自贸港·人物
   第008版:生活通
从“忧居”到“优居”从“有产”到“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