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市东河中学九(4)班 张雨甜
校园里的清晨总是被木棉花染成橘红色。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山脉的轮廓,操场上就响起了九年级的跑步声。在这里,健康不是教室墙上印刷的标语,而是少年们跃动的身影,是运动鞋与跑道摩擦出的动人旋律。这所依山傍水的学校,仿佛将健康生活的真谛刻进每一片木棉中。
在黎族文化中,健康是人与自然相通的纽带。在校运会上,班上的符同学在一千米决赛最后一圈崴了脚,却硬是咬着牙跑完全程。当他拖着红肿的脚踝冲过终点时,看台上响起的掌声更热烈。这种倔强不是莽撞,而是一个少年对生命最朴素的认知——健康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在风雨中挺直的腰杆。
事后他在周记里写道:“阿婆说黎锦上的每一针都要穿过几层布,健康不是逃避疼痛,而是让伤口开出坚韧的花。”这种认知,源自每周三的“非遗课堂”,在竹竿舞的节奏中感受肢体与自然的共振。当城市健身房里的跑步机嗡嗡作响时,我们的健康理念早已融入了山兰酒的醇厚与船形屋的檐角。
健康理念在校园的土壤里生长出独特形态。班里发起的“走路上学周”活动,让原本冷清的乡间小路开满了移动的“校服花”。班长每天上下课途中会经过果林、溪流。她在班级日志里记录:“周二遇见赶鹅的阿公,他教我辨认解暑的鹧鸪茶;周四在槟榔树下捡到白鹇的羽毛,生物老师说这是生态健康的证明。”当城市的人们对着手机计算步数时,我们正用双脚丈量着槟榔树与椰子树之间的距离。这种健康,带着海风咸涩的味道,裹着红土地的芬芳。
木棉花落尽时,教学楼前的荔枝树开始挂果。这些青涩的果实要在海风中历练三个月才能成熟,就像我们正在经历的青春。体育室的记录本见证着蜕变:曾经因体测不及格哭鼻子的女生,现在能轻松完成立定跳远;总躲在角落的转学生成了“走路上学周”的领队。健康生活从不是刻意的修行,而是木棉树在晚风中自然生长出的生命状态。
健康不是某个静止的终点,而是奔跑时掠过的风,是劳动时滴落的汗,是受伤时同学递来的那瓶碘伏。健康早已超越了个体范畴,成为代代相传的生命密码,成为木棉树下奔跑的身影。(指导老师:王彩亭)
小AI点评
“健康理念+民族文化”的立意视角独特,让“健康”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了红土地的芬芳、海风的咸涩,有了代代相传的“生命密码”。文章没有空喊口号,而是以具体场景和细节让“健康”落地。比如班长日志里“赶鹅阿公教认鹧鸪茶”的乡土趣味,内容鲜活,细节动人,用“小事”撑起青春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