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今年为期40天的春运中,预计有90亿人次出行。
熙来攘往间,春运的点滴故事、赶路人的记忆碎片,都折射出时代巨变。
从绿皮车到动车“陆地舰队”,从泡面、馒头到“舌尖上的中国”,从“摩托大军”到自驾新能源汽车……变化的春运,印证着时代变迁,映照着不变的团圆情愫。
【一变】出行
从一天一夜坐绿皮车到“打个高铁”回家
年近五旬的夏军在北京工作,每到年底,他都会携家带口回上海郊区与父母团聚。在他记忆中,从北京到上海,曾经要坐22小时的绿皮车。“人挤人,味道熏得头痛,有个地方落脚就很庆幸。”
2011年6月,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京沪时空距离缩短至5小时内。一大早,夏军和家人从地铁站出来到达北京南站。11点29分,他们抵达上海。
截至2023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一次又一次铁路大提速,让春运回家路越来越近。
【二变】购票
从辛苦“跑断腿”到手机“点一点”
年过六旬的李永辉还记得当年春运抢票的“疯狂”场景:在火车站、代售点,寒风刺骨中,等待购票的旅客乌压压一片,从半夜一直等到天亮。
从堪称“爷爷辈儿”的硬纸板票,到后来计算机打印红色软纸票,售票速度从几分钟压缩到几十秒。2012年春运,互联网售票全面推行,乘客购票从辛苦“跑断腿”转变为手机“点一点”。
窗口、网络、电话等多种渠道的购票矩阵,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今年春运,铁路部门对12306候补购票功能进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候补购票成功率。
【三变】行李
从“大包小包”到“轻装上阵”
甘肃天水是西北地区劳务输出大市,近年来年均组织劳务输转超70万人。每年春运期间,天水站、天水南站就会涌入熙熙攘攘的人群。
天水站负责安检的铁路职工陈雄洵记得,以前务工人员出行主要是“三大件”:背着大包袱、肩扛蛇皮袋、手提塑料桶。
陈雄洵说,以前旅客行李笨重复杂,铺盖卷、锅碗瓢盆、瓜果熟食,需要每件仔细查看,旅客取下背上也不方便。
如今,拉个皮箱、背个书包渐渐成为常态。从“大包小包”到“轻装上阵”,陈雄洵注意到,人均安检效率至少提升了2倍。
【四变】候车
从拖家带口“打地铺”到喝着咖啡逛商店
“慢点慢点,别踩着我!”
年过五旬的苏州市民刘根荣回忆早年春运,总会想起“打地铺被人踩”的画面。
走进当下的苏州火车站,有人刷手机和家人视频聊天,有人在“书香驿站”翻阅报刊,有人在特产商店左挑右选,有人在领取自助下单的咖啡……
“现在,候车环境大不一样了。”长期在苏州站工作的潘玲说。在多地火车站,不少候车室化身特色“商业街”。在北京站,不仅有老字号和潮牌,还能买到中欧班列运回的跨境商品。
【五变】检票
从人工打孔到“一秒过闸”
大连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刘晓云已在车站工作20余年。“刚工作时,检票员都配把小钳子,旅客出示车票后,要核对车次、日期等信息,在票的一侧剪一个小口。剪一张票要四五秒,旅客常常要早早排队。”
2007年4月,动车组全面上线投入运营,中国开始迈入“高铁时代”;接着推出磁介质车票,只需将车票插进自动检票机,几秒即可完成验票。
2011年6月起,“刷身份证进站”的无票时代来临,带身份证就能直接进站。
去年,大连站、大连北站对检票闸机进行升级,增加护照、港澳通行证识别功能,旅客通过实现“一秒过闸”。
【六变】餐饮
从“泡面馒头”到品尝“舌尖上的中国”
“忍一忍,吃完火车上这顿,就吃团圆饭了。”
在南京客运段列车长颜晨的春运记忆里,坐绿皮车返乡很难熬,“餐车靠烧煤加热,盒饭刚开卖就买光了。一到饭点,茶水炉前排起长队,车里都是泡面味。”
自带泡面、馒头,就着榨菜、热水就是一顿饭,这是曾经春运火车上的“标配”;那声“泡面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也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以前是吃饱就行,现在是‘舌尖上的中国’。”颜晨说。
他值乘的G7584次列车每天都要售卖上百份“定制套餐”,旅客可以在手机上一键挑选地锅鸡、狮子头等美食。
【七变】如厕
从怕上厕所不敢喝水到卫生间物品一应俱全
改革开放后,铁路春运人数迅速上升。1979年的春运,铁路旅客人次首次破亿,客流迎来飞跃式上涨。
沈阳客运段客运三队车队长赵泽强工作已40余年。第一次跟车时,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厕所最麻烦”。
绿皮车时代的春运,“不到三平方米的小卫生间里,也站着五六个人。”
如今,高铁动车卫生间有了质的飞跃。赵泽强说,现在的动车卫生间里,感应式冲水的洗手池、洗手液、纸巾等一应俱全,被誉为“金凤凰”的复兴号还有更宽敞的无障碍厕所。那种“怕上厕所不敢喝水”的窘迫早已成为历史。
【八变】自驾
从摩托车大军到新能源车登场
浩浩荡荡的“铁骑大军”曾是春运中一幕牵动人心的场景。
每逢岁末年终,在珠三角地区打工的上千万老乡们常选择“千里走单骑”。顶风冒雨骑行十几个小时,只为那一份团圆的热望。数据显示,最高峰时从广东返乡的“铁骑大军”规模超100万人。
来自广西的胡斌说,自己曾是铁骑一员,前两年改坐高铁加大巴,今年则自驾新能源车回家。
在江苏苏州打工的王庆同样选择自驾新能源车回徐州老家过年。数据显示,今年春运约有72亿人次自驾出行。
“铁骑大军”逐渐退场,更多“绿色军团”已在路上。
【九变】 带娃
从出行不易到温暖归途
沈阳站美丽服务台工作人员寇丽已工作20多年。
以往,独自带娃出行的母亲们非常不易:一边拿着笨重行李,一边还要单手抱娃。最棘手的是遇到需要哺乳的母亲,客运员要临时找个私密性好的房间,在门口守着。
2016年,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到2020年底,所有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
在北京,截至2018年11月底,公共场所设立母婴关爱室数量近400个,机场、主要火车站配置率达100%。
沈阳站的候车室也有了“母爱十平方”温馨小屋。温奶器、微波炉、纸尿裤及接送站一条龙,让宝妈们的归途多了一份暖意。
今年,气球玩具、图书游戏……厦门始发开往部分方向的高铁列车专门设置了“遛娃舱”,缓解了带娃家庭的焦虑。
从童趣满满的母婴整理台到一路有爱的无障碍车厢,更多需求已被“看见”。
【十变】 旅途
从“单向回家过年”到“哪里都是团圆”
如果说过去更多是“千辛万苦也要回家过年”,吃年夜饭看春晚,有老有小、有说有笑;现在则更多有游有赏、有逛有买。“游子变游客”逐渐成为春节新风尚。
同程旅行发布的2024年春节旅行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北上看雪”和“南下避寒”成为春节假期关键词。
“旅游过年挺好!还能开眼界长见识。”来自吉林的曹美凤和老伴订好机票,和在南京工作的女儿相约赴海南过年,还准备在当地“买买买”一番。“我的春节,我做主”,个性十足的年轻人,也正在重新安排“新年俗”“新年味”。
时代更迭、春运嬗变。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春运背后折射出城市化进程的改变,团圆的形式也在斗转星移间悄然变化。
“只要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团圆。”曹美凤说。(记者 何磊静 丁非白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