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3月24日讯(记者 利声富)盐碱地里,稻花飘香。阳春三月,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南繁育种基地,袁两优1号和广红3号等海水稻品种以及300多份海水稻小品种新材料陆续收割。三亚适宜的气候条件,为300余份珍贵的海水稻新材料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新的南繁加代季,又迎丰收。
微风吹拂下,一片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发人员张树寅弯下腰,右手拿镰刀,左手抓起一把稻子,朝着稻子根部割断。一把接着一把、一刀接着一刀。没一会,他的身旁便堆满水稻。
这些水稻看起来和普通水稻一样,但它们的名字还多一个字,它们是海水稻。
海水稻,并非在海水里生长的水稻,而是耐盐碱水稻,可生长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耐盐碱水稻一般是指能够在盐(碱)分浓度为0.3%以上的土壤正常生长的水稻。而海水稻比其他普通的水稻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30亩海水稻长势不错,亩产400公斤以上应该没问题。”张树寅顺手抓起一把海水稻说,试验基地里种植的海水稻除了已通过审定的袁两优1号和广红3号外,还有300多份海水稻小品种新材料。经过几年的南繁加代、选育,这些新材料的抗性越来越好。
“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至少需要经历8次更新换代才能稳定,通过区试后,才能通过相关部门的审定。”张树寅说,如果只在青岛等地进行海水稻进行繁育,由于当地一年只能种一季,至少需要10年时间。如果采用冬季到海南进行加代,夏季再回青岛继续繁育的方式,一年就可以种两季,科研时间也缩短一半。
从2016年起,每年10月左右,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研发人员于萌、张树寅等就来到三亚进行海水稻南繁加代。待到次年四五月海水稻成熟采收后,再带着新繁育出来的海水稻新材料返回青岛,继续繁育。
与普通水稻育种相比,海水稻繁育要难得多。特别是遇上降雨量比较大时,土壤和田间水的盐碱度极不稳定,给海水稻材料耐盐碱性的标准化鉴定带来极大挑战。
海水稻比普通水稻适应能力强,不仅抗盐碱,还抗风、抗涝、抗病虫害。再加上海南盐水和淡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具备周年育种和全年鉴定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育种和品种鉴定的效率。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华南组11个区试点中,海南也是其中一个。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耐盐碱水稻育种项目负责人于萌介绍,目前,海水稻品种已在全国主要类型盐碱地开展推广,覆盖山东、内蒙古、浙江、新疆、青海、黑龙江、河南、陕西、江苏、宁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