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4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打“国家”旗号的涉诈App,折射手机应用市场乱象》的报道。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套用各类官方公开信息,打着“国家支持项目”“国家惠民政策”旗号制作出一批手机应用(App),在其中编造虚假投资理财项目,以高收益为诱饵,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在App“投资”进而实施诈骗。
不少专家表示,一些虚假App造成群众财产损失,带来负面社会影响,建议持续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打“国家”旗号的涉诈App
3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一批涉诈高风险App,包括数个“一带一路”虚假App、“中国供销合作社”虚假App、“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虚假App、“中国芯”虚假App等。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案例近年来不时出现。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人民检察院去年底公布的一起案例显示,以巫某某、刘某某为首的犯罪团伙成立传销组织,无任何实际经营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将“一带一路”作为幌子,开发“一带一路”App平台,以“电力开发”“基础建设”等项目为名,引诱他人注册App以会员身份投资虚拟项目获得收益。
该组织以“专家演讲”、线上直播、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发展大量会员。通过设立会员层级,形成上下级关系,设置产品收益、代理佣金、团队发展津贴、团队投资奖励等收益方式。以巫某某、刘某某为首的团伙利用该App不断发展下线,会员层级多达36级,累计涉案金额近亿元。
中国政法大学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认为,被骗群众是直接受害者,遭受相应的财产损失。同时,不法人员以国家或政府部门的名义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损害了有关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
折射App市场乱象多
金融行业也频现“李鬼”App。东兴基金3月中旬公告,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东兴基金”名称、标识,假冒该公司员工提供非法证券咨询活动;不法分子以提供网络公示的公司注册地址、办公地址、营业执照等手段,涉嫌以退费名义,通过电话、App等渠道向公司客户发送诈骗信息,诱导客户向其退费并进行非法资金诈骗。
今年1月,大成基金也发布《提醒投资者谨防金融诈骗》公告称有不法分子冒用该公司名义,设立仿冒App、网站诱导投资者充值、退费进行诈骗等非法活动。今年以来,发布类似金融诈骗风险提示的基金公司已不下10家,虚假金融App已成为高发的网络诈骗手段。
受访专家表示,虚假涉诈App背后,折射的行业乱象、地下黑产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说,尽管目前应用市场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但实际上,应用市场本身是经营主体,多数应用市场只进行表面的审查和技术性的防范,如果申请者提交的App本身是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没有明显的木马、病毒等,原则上多数可以通过。
赵占领表示,部分涉诈App在手机应用市场上线,一些应用市场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可能不会对App的经营活动是否违法进行审查。客观上,事前判断App的经营者是否存在违法或犯罪行为也有一定困难。
赵占领表示,部分涉诈App的下载渠道可能并非应用市场,而是自建网站或者小程序等,用户可以直接下载或者登录。胡钢说,不少涉诈App直接一对一精准诱使用户下载,如通过单独的渠道发送下载链接等。
综合施策加大打击力度
多位受访者建议,有关部门针对涉诈App还需综合施策,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审核力度、加强运营日常监管。
手机应用市场应当好“守门人”。公安部网安局去年年中公布的一起案例显示,福建厦门思明公安分局接国家税务总局电子税务管理中心通报,某移动应用市场对外提供6款假冒国家税务总局“个人所得税”App的下载服务,相关假冒App的图标与国家税务总局“个人所得税”App图标完全相同、名称也高度雷同。
警方对该移动应用市场运营公司开出罚单,该公司被依法处以罚款2万元,公司法人代表被依法处以罚款8000元。
赵占领建议,手机应用市场应加强涉诈信息处置,尽到事前审查、事中监督及事后及时处置的义务。对于那些明显移花接木、以假乱真的App应严格审查,不予上架。对某些特定类型的App,要给予重点关注,如涉金融类、理财类的App是否存在金融诈骗可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