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鼻巨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四肢强壮,指、趾具锐爪,其背面也有小黄斑,故称“五爪金龙”,在海南分布于儋州、陵水(分界洲岛)、吊罗山、五指山、鹦哥岭等地。 |
|
|
海南兔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海南岛的特有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濒危(EN)物种。海南兔生活于中国海南岛西部丘陵坡地上的旱生性草原中,喜藏于灌丛和芭茅丛,多见于在地势较平坦、气候较凉爽、草木丛生地段。 |
|
|
海南长臂猿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也是标志性物种,中国特有种,仅在霸王岭地区有分布,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种。 |
|
|
海南山鹧鸪
海南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等级。海南山鹧鸪叫声清亮,还会演绎雌雄鸟二重唱,不同对的海南山鹧鸪活动区域偶尔会“接壤”,但不会重叠。或许是为了宣示领域,繁殖季节雄鸟会高声鸣叫。
海南山鹧鸪。(记者刘孙谋 摄) |
|
|
海南坡鹿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特产于海南岛的热带珍稀鹿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标志性物种,在2022年入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是中国17种鹿类动物中最珍贵的一种,被誉为“稀世之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等级。 |
|
|
海南孔雀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等级。海南孔雀雉是分布于中国海南岛的特有种,非常稀少,见于海南岛中部山区。
海南孔雀雉出来觅食。(记者刘孙谋 摄) |
|
|
海南睑虎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睑虎拥有可活动的眼睑并因此得名。该品种目前分布于海南省陵水、三亚、东方、万宁等市县,在黎母山、吊罗山、琼中湾岭等地的喀斯特地貌、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的潮湿地面也有出现,为我国特有种。
(动物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
|
南国都市报4月8日讯(记者 谭琦)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记者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据初步统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20种,海南特有野生动物23种。
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包括:海南长臂猿、坡鹿、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鹧鸪、海南鳽、中华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云豹、黄胸鹀、草原雕、白腹海雕、鼋、圆鼻巨蜥。
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20种,主要包括:海南兔、水鹿、蟒蛇等。
海南特有野生动物23种,其中野生无脊椎动物6种,野生脊椎动物17种:海南长臂猿、海南麂、海南兔、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鹧鸪、海南画眉、海南四眼斑水龟、霸王岭睑虎、海南睑虎、周氏睑虎、中华睑虎、海南脆蛇蜥、海南尖喙蛇、脆皮大头蛙、鳞皮小蟾、海南湍蛙、海南瑶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