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宜藏而不宜泄,所以肾系疾病多见虚性证候。目前多数医家认为,慢性肾脏病发生与发展的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本虚标实”,正虚乃是由外邪侵袭,饮食劳倦,或久病耗伤等,导致正气受损,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之虚,甚及五脏受累。
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根植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针对患者临床证候特点,或益气养阴,或渗利水湿,或攻逐水饮,或祛淤化浊,侧重不同,辨证用药。临床上常用茯苓、泽泻、车前子、苍术、薏苡仁等渗利水湿;黄芪、党参、山药、生地等益气养阴;女贞子、枸杞子、补骨脂等补益肝肾;金樱子、芡实、五味子、龙骨、牡蛎等收敛固涩。同时还可配合针炙、穴位注射、足浴等疗法。
中医学历来认为,疾病的治疗与转归,与患者自身的调摄与养护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倡医患相结合的治病模式。
饮食调理。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禁止过食肥甘、醇酒熏烤、辛辣刺激之品。而生冷寒凉食物因易损伤脾胃阳气,也应避免食用。如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应采取优质低蛋白饮食配合必需氨基酸;高钾血症患者,应避免高钾的蔬菜或水果等。
动静结合。慢性肾脏病通常病程较长,病情复杂,一般都要求病人休息,特别是高度水肿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而实际上单纯的静养对疾病的康复不利,这是由于病人普遍存在气滞血淤的情况。故病情稳定的患者应该坚持锻炼,较为适宜的方法是散步、打太极拳,每日早晚坚持。
调畅情志。中医治疗疾病历来十分重视情志因素,五志过极可伤及五脏,如“恐伤肾”等。由于慢性肾脏病的病程迁延难愈,病情复杂,患者易形成悲观、恐惧等心理状态,从而加重病情。而调畅情志,放松心情,可以使气机舒畅,肝脾调和,宁心醒脾,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预防外感。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正气亏虚,机体抗病能力减弱,极易发生外感表症,预防外感致病对于防治慢性肾脏病十分重要。首先,患者应注意个人饮食、生活习惯,注意保暖,作息规律。病房内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定时通风换气,并适当运动提高抗病能力。
总之,慢性肾脏病的中医防治原则是以扶正祛邪为根本,即补益肺脾肾,调整肾中阴阳,兼以通利膀胱,清泄湿浊。由于其病因多种多样,因此必须坚持辨证施治,调摄养护亦须辨证调养。(海口市中医医院内分泌风湿肾病科主治医师 杜世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