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海南省红十字会组织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目标人群放在医疗从业者中。当时正在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医院工作的张素丽,被单位推荐参加培训。
学成归来,张素丽成为海南省首批应急救护讲师。“听说可以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对于其背后的意义,张素丽有些迷茫,“急救的事情,有专业的医生来做。”
2004年新学期开学,张素丽开设了一门应急救护选修课,出乎她的意料,100个学生名额,迅速报满。学生们的热情,与张素丽的迷茫形成冲击,“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也渐渐助推她走过此后20年的应急救护培训生涯。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文/图
一次救人经历
她更懂应急救护的意义
抢救中毒女学生,跑赢“黄金4分钟”
最近半个多月,张素丽接连去了几个市县,每天都在应急救护培训的讲台上。今年她已经64岁,退休9年之后,依然有很多人称她“张老师”。
张素丽的师资证书编号是两位数,在目前海南全省超过3000人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中,这个编号代表着资历,也代表着最初只有几十人的师资队伍,以及那时人们对于普及急救知识意义的不了解。
刚开始,除了在学校开设选修课,张素丽还利用周末时间,前往社区开展培训。“那么喜欢上课吗?”有同事打趣,张素丽笑着点点头。
然而,来到社区,学员寥寥,有人疑惑:“需要急救,拨打120送去医院不就行了?”
这样的疑惑,也曾是张素丽的迷茫——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不久之后,学校里发生一起煤气中毒事件,一名女生晕倒在浴室,呼吸心跳骤停。
得知消息,张素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周围师生的帮助下,张素丽对女生进行心肺复苏。救护车赶到现场,送去医院的途中,女生恢复了呼吸。
“一个人学会急救知识之后,可以教给第二个人,当他们之中有人遇险,另一个人可以施救。”在正常室温下,心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这是心搏骤停急救的“黄金4分钟”。在此期间,伤者能否得到有效急救,是“生命奇迹”发生的关键。
事实上,心搏骤停的急救只是应急救护知识的其中一项,包括气管堵塞、骨折处理、灾害防护等在内,都能够通过学习急救,最大程度实现对遇险者的“院前急救”。
张素丽的应急救护选修课,正是向学生传递一个简单的道理——“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大出血的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能等到去医院吗?”
当时,“急救的事情交给医院”是许多人的潜意识。通过应急救护选修课,让学生认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张素丽的校园应急救护培训开设了11年,数万名大学生从中学到实用的急救知识。
2015年,张素丽退休了,她从校园回到家里,闲不下的她,又从家里走向社会,把应急救护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一堂急救培训课
她坚守讲坛20年的信念
多一个人懂急救,就多一个人获得生的机会
张素丽的儿子在广西南宁工作,她退休那年,孙子出生不久。张素丽独自居住在海口,家庭需要她,她也需要家庭。
可是看着应急救护培训的排课表,她还是放不下。那几年,社会各界对于应急救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培训需求极大,十分缺乏讲师。
“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张素丽相信一句话——“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可是现实的辛苦,真切地摆在张素丽面前。
最初,张素丽和同仁们经常找不到培训场地,只能背着急救设备,找一间办公室,或者一块空地开展培训。
儿子对张素丽说,太辛苦就别干了。张素丽赶紧解释:“不辛苦,挺开心的。”
有时在乡镇开展培训,找不到休息的地方,张素丽就靠着树头,席地而睡。“说不累只是自我安慰,想到下午还有课要上,感觉很幸福。”
2018年到2019年,是张素丽最忙的时候。课程多,路程远,常常一天赶去一个市县,甚至一天连跑两个市县,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
在车站门前的小饭店拎上一盒快餐,张素丽坐在车上吃饭。密集的培训安排,导致张素丽的喉咙时常发炎,引起感冒,就这样她仍在坚持。
“那么喜欢上课?”有工作人员不解,张素丽笑着点点头,“看见辛苦有回报,上课也是一种幸福。”
今年3月25日,张素丽在海南师范大学参与师资班培训。一共48个学时,课程为期6天,是张素丽今年的第一场培训。
没想到,第三天晚上,张素丽突发高烧,吃过退烧药之后,翌日一早仍然低烧。
“课程不能拖,培训不能中断。”张素丽顶着不适,完成余下3天的教学。学员将会取得应急救护师资,有些人或许也会像张素丽一样,成为专业讲师,把应急救护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这也是张素丽和同仁们,在过去20年里所做的事情。当师资证书的编号从两位数发展到四位数,当越来越多的应急救护培训在全省展开,“多一个人掌握急救知识,就会多一个人获得生的机会。”
一次“生命奇迹”
她的学生救下心搏骤停的男孩
这条路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上个星期,张素丽在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参与应急救护师资培训,一天下午的实操课前,临时得知用于实操的教室不够大。
学员一共有50人,实操课需要足够大的场地。学校正在加紧协调教室,张素丽说不必麻烦,带着学生们来到室外,找了一处阴凉的场地。把树荫让给学员们,张素丽带着教具站在阳光下,开始了实操演示。
一节心肺复苏课上完,张素丽满脸风沙,眼睛都睁不开。她随机抽问几位学员,关于心肺复苏的要领,学员对答如流,那张风尘仆仆的脸,终于笑开了花。
清华附中文昌学校的体育教师刘雄,曾是张素丽的学员。2021年2月24日上午,清华附中文昌学校开学的第三天,一群学生正在操场上跑步。跑了大约800米,一位男学生突然手捂胸口,倒地不起。
刘雄赶紧过去,探了探学生的鼻息,发现没了呼吸。这是心搏骤停的迹象,刘雄放平学生的身体,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同事也迅速取来除颤器。
当除颤器介入,刘雄根据操作提示,持续进行心肺复苏,遇险学生的面色渐渐恢复红润。当救护车赶到,送到医院抢救之后,那位学生终于脱离危险。
20年前,当医院配齐专业的急救医生,社会上仍需要具备急救知识的普通人;20年后,当全社会提高了应急救护的意识,有了专业的设备,仍需要人的力量参与其中。
生死线上,随着应急救护的参与者不断增加,应急救护培训的持续免费开展,越来越多的“生命奇迹”也在发生。
在这背后,是张素丽和同仁们,见证海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走过的20年。当数以万计的普通人掌握急救知识,这条路上,已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