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3日,一头身长超3.6米,重达500公斤的雄性短肢领航鲸——“海棠”,在三亚海域搁浅。
5月26日,“海棠”被成功放归大海。
我的三亚之行
大家好,我是一头获三亚多方力量联合救助的成年雄性短肢领航鲸,因搁浅于海棠湾海域,大家都叫我“海棠”。5月26日6时许,在大家的护送下,我已顺利回归大海。从搁浅到重返深蓝,这145天,“鲸”生难忘。
回想起1月3日搁浅时的情景,我仍心有余悸。我体长3.6米,重500多公斤。没有海水的浮力,我深知搁浅意味着什么:笨重的身体将压迫骨骼和内脏致使折断、破裂,无法呼吸,最终死亡。
“它严重脱水还伴有腹泻,身体非常虚弱。”“身上伤口很多,不能直接放回大海。”昏昏沉沉中,我隐约听到了人类的声音。他们先是在我身上涂抹着什么,还不停地浇水,尽管有些害怕,但是皮肤上的清凉很快就让我紧绷的精神得到了缓解。
当天,我被送往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接受救治。“‘海棠’不要害怕,我们来帮你,放心,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在耳边响起,将我的斗志点燃。
担心我侧翻呛水,从各地赶来的志愿者们24小时在水中轮班托举着我;为了帮我更好地消化,保育员细心地将新鲜鱿鱼打成泥;为实时监测我的身体状况,专家、兽医把家安在我的隔壁……他们千方百计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将我不安的情绪一扫而空。
在悉心的救治下,我也有了“鲸”喜变化:1月5日,我开始进食;1月9日,我可以独立游动了;1月18日,肝功能恢复了正常;1月21日,我搬到户外水域开启“畅游模式”;1月23日,我终于可以下潜了;4月27日,我的血检结果也正常了;5月7日,我通过专家组评估,具备野外放归条件……
谢谢你们,这群可爱的人,用爱和温暖给予我“涅槃重生”的勇气与力量。
谢谢你,三亚,这座美丽的城市,让我重拾“鲸”彩鱼生。
南国都市报记者 孙学新 胡丽齐 沙晓峰
搁浅
1月3日,一头领航鲸在三亚海棠南路海岸线附近搁浅。领航鲸无法独立游动,被送到海昌生物保育中心,多方力量进行24小时轮流守护。救助初期领航鲸无法自主保持平衡,体表多处明显外伤,通过进行B超、胃镜、血液、微生物培养等相关检查,发现领航鲸肺部存在感染,肝、肾功能存在异常。针对以上问题现场采取了灌胃、输液、护肝和消炎等紧急医疗措施。在三亚治疗期间,大家为它起名“海棠”。
原因
“海棠”是什么原因导致搁浅的?大家的回答大致一样:“身体虚弱”。
“海棠”是一头亚成体短肢领航鲸。领航鲸是群居性的动物,“海棠”可能是与族群走散,又加上未成年,捕食能力弱,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受到达摩鲨的撕咬后,导致身体虚弱搁浅海棠湾,也可能是为了躲避达摩鲨撕咬导致搁浅。
治疗
救治“海棠”引起了全国各地海洋生物专家的关注,多方单位和企业的海洋生物专家赶赴现场对“海棠”进行会诊,外籍专家也在线对“海棠”救治进行了指导。
1月21日,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领航鲸“海棠”的血液指标、外伤、体力均明显好转,为让其有更大的水体环境进行恢复,于是转移至室外大池进行进一步调养。
2月,领航鲸“海棠”游动姿态有所改善,展现出明显的方向感,现场根据食欲状态对饵料和营养进行了进一步调整。
3月,根据领航鲸“海棠”的健康状况及血检情况,停用了抗生素等部分治疗药物,以营养补充和补气血的药物投喂为主。
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办公室一块工作板上记录着“海棠”治疗的日常工作:每天四餐,每餐2.5公斤鱿鱼、0.5公斤鲱鱼;水质检测清理、每周采血、消毒防疫……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过年
除夕,“海棠”在三亚过年,志愿者为它准备了一份海南特色年夜饭。他们用“海棠”平时最喜欢吃的鱿鱼,就用大鱿鱼“皮”包上小鱿鱼“馅”,给它包了一个特殊的饺子,再装饰上鲜花和带有“福”“身体健康”字样的红包,祝愿“海棠”能尽快康复,重回大海。
大年初三,在喂食的时候“海棠”突然出现了食欲不振的现象,初四上午前两餐几乎没有吃,而且观察它的背部和鳍有严重的脱水现象。根据“海棠”出现的一些异常,救助中心紧急把“海棠”送往医疗池救治。期间“海棠”时不时地用身体蹭医疗池墙壁,情绪不太稳定。救助团队进入医疗池,安抚着“海棠”的情绪,按照要求,消毒、扎针、采血,并往它身上喷水帮助止痒,喂食鱼胶补充水分。
初六下午,“海棠”恢复情况良好,再次游回户外池。
体检
4月24日,在海南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将领航鲸“海棠”引导进入医疗池中进行医疗体检。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专家对此次体检检测结果及其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此次体检为“海棠”放生前准备工作之一。4月24日中午,在海南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室内医疗池,工作人员对领航鲸“海棠”测量体长。经过112天的救治,领航鲸“海棠”体长由3.6米长到了3.7米,胸围从搁浅时的1.9米长到了2米。放生前,测量体长为3.96米。
评估
5月7日,来自三亚市的十余名专家代表,对领航鲸“海棠”的救治情况进行评估后,认为其健康状况良好,具备野外放归条件。
方案
选用哪种船只、行驶哪条路线、配备多少人力……放归方案调整了一次又一次。
运输水槽:装入“海棠”后将有2吨多重。水槽高1米、长4.2米、宽1.3米,带有6个滑轮和12个挂钩,担架杆、担架布、海绵等配套设备准备到位。
海上放归:在500米深海域,吊悬担架入海。鲸豚属于社会性动物,因此放归地点选择和原栖息地环境相近并且有短肢领航鲸活动过的水域,让“海棠”尽快找到族群。
陆面演练:反复检查,查找问题,补短板确保万无一失。
回家
5月25日,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举行了“海棠花开寻梦蔚蓝”放归仪式。把“海棠”从户外大池送往室内小池,原计划用时2个小时,结果只用了不到1个小时。
下午6点,“海棠”顺利登上“利洋358”科考船,十多名救治人员和志愿者一同上船并一路护送。
5月26日,6点15分“海棠”顺利入海。
在“海棠”的回家之路上,仍充满未知与挑战它愿不愿意回到大海、能不能顺利找到族群、可不可以自主捕获食物……中科院此次会给海棠装上GPS定位装置,密切关注海棠放归后的动向,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积极做好相关保障。
(本版文字图片综合新华社、海南日报、南海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