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他用一个个重量级科学发现,助力我国量子科学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6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站上了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一路奋进,他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年过花甲,他朴素的话语依然掷地有声。
抢抓机遇 “力争取得引领性的原创成果”
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的实验室,复杂的管线连接着一台台实验仪器,组成一套超高真空互联系统。这个量子材料精密制备和调控平台,是探索量子世界的“实验利器”。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认为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最后一个重要成员,是探索更多量子奥秘的重要窗口。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观测难度极大,自1988年被理论预言之后的20多年里,国际物理学界没有任何实质性实验进展。
“当重大科研机遇出现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力争取得引领性的原创成果,助力国家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薛其坤说。
薛其坤带领团队分秒必争,历经4年时间,先后制备测量1000多个样品,破解一系列科学难题。终于在2012年底,他们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和团队抓住的另一个重大科学机遇是高温超导。2012年,薛其坤和团队首次发现了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这是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常压下超导转变温度最高的超导体,同时也为探究高温超导机理开辟了全新途径。
科学报国 “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
“我们赶上了科研黄金时代。现在,国家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科研条件,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力争取得更多‘从0到1’的突破。”薛其坤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或实验室里。
1992年起,他先后赴日本、美国学习和工作。在国外的8年里,“恋家”的他时刻没有忘记祖国。
为尽可能多地学习先进的实验技术,他几乎每天早上7点就来到实验室,夜里11点才离开。这种习惯在他回国后一直保持至今。
为了提升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观测效果,他曾亲手制作1000多个扫描探针针尖。
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后,荣誉、奖项接踵而至。薛其坤淡淡一笑:“荣誉属于团队中的每一位研究者,更属于国家。”
奖掖后学 “要敢于挑战重大科学难题”
“一谈科研眼睛就放光”。在同事眼中,薛其坤“非常聪明”“物理直觉非常好”。但他时常勉励年轻人,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就,就要靠1%的天赋加99%的努力。
薛其坤在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科学实验遇到瓶颈,他就给团队鼓劲打气,一起攻坚;各类学术交流中,他总能捕捉到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鼓励年轻人大胆探索。
他对科研的激情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鼓舞着青年人才。如今,薛其坤的团队成员和学生中,已有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展望未来,薛其坤充满信心:“中国必将在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贡献重要力量。”
(记者 张泉 顾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