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8月19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海南“村VA”一线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递,在赛场内外

——海南“村VA”一线观察
  南洋归侨演出团的表演。

  中马友谊交流赛。

  具有文昌特色的板凳排球。

  14岁的符树盖。

  琼剧表演。

  七夕节的花神巡游活动。

  文昌的村宴。

  精彩的比赛。

  随着龙桥镇动漫战队的一记重扣得分,文昌玉阳公园彻底陷入沸腾,数千名观众现场见证冠军的诞生,也见证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正式落下帷幕。

  在海南“村VA”联赛举办的第二年,冠军奖杯有了新的传递。与此同时,更多的传递,发生在赛场内外。

  老将与小将的同场竞技,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以排球传递一项民间运动的不朽;排球与民俗的有机结合,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以赛事传递多元民间文化的兴盛;赛事与侨乡的相辅相依,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以体育传递无数民间情怀的延续。

  一百多年前的舶来品,逐渐演变为海南乡村的传统体育项目,海南群众对于参与排球运动的连续性、对于九人制排球的创新性、对于体育认知的统一性、对于规则多样的包容性,以及对于胜负友谊的和平性,让排球运动融为海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征。

  在海南“村VA”的赛场上,一颗排球,已然迸发更多能量,让无数小小村庄摇身变为这项运动的焦点所在,打破农村与城市的界限,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卓越进程。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纪燕玲 胡诚勇/文  李昊/图

  一颗排球代代相传

  在海南“村VA”的赛场上,14岁的符树盖用一次次发球和防守帮助球队得分,被现场解说员称赞为防守端不折不扣的“一哥”。

  隔着球网,符树盖的对面,站着30岁的周国宝,周国宝的对面,也曾经站着韩兴畴、朱文信等前辈。像每一位热爱排球的海南孩子一样,他们的起点总是上一辈的代代相传。

  “小时候,村里有一块排球场,从小蹲在场边看着大人们打排球。”稍大一些,周国宝也站上这块球场,与长辈们同场竞技。那时,周国宝和父亲常常去往文城镇紫贝岭灯光球场看比赛,儿时的周国宝有着自己的排球偶像——当时就读于海南师范大学的球员韩兴畴。每当看见韩兴畴高高跃起,重扣得分,周国宝总是幻想:“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一样打球。”

  当时的韩兴畴,也有自己的导师——时任海南师范大学排球队教练的林明祥教授。而当林明祥年少时,他的排球之路,受教于曾在1958年夺得全国冠军的文昌中学排球队老队员们。

  对于体育的传承和教育意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体育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

  一百多年前,当一群南洋青年将排球运动带回文昌,这颗排球渐渐演变为一个载体,在无数次传递之中,以体育教育的方式滋养这里的人们。

  打了20年排球的符传岱,工作最忙的时候,每天要在自家的养殖场忙碌20个小时。“劳累了一天,打球娱乐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一个个更美、更富、更积极的乡村,正在找到经济与文化之间交替上升的途径,椰林间打响的排球赛,也变得更有活力。

  与去年相比,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参赛球员的平均年龄从30岁下降至26岁,进入八强阶段,平均年龄更是降至25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保持这项运动的生命力。如同一场接力赛,有人交棒,也得有人接棒。

  从运动规律的角度,交棒的原因有很多,运动员的年龄增长、竞技水平下滑等,但是接棒的原因很简单——有继续参与的条件。这条件既属于个体,也属于全社会。

  16岁的吕诗壮是锦山牛肉干队的主攻手,他的成长路径有着新时代的烙印。从锦山二小排球队到文昌中学排球队,相比于前辈们,吕诗壮这一代球员有着更好的训练条件,更多的比赛机会,更卓越的身体素质,以及海南“村VA”走红网络之后,更广泛的关注。

  这颗排球能够在海南代代相传,主观条件是群众的热爱,客观条件则是一代胜过一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从绑在两棵椰子树之间的一张渔网,到具备多层看台的玉阳公园排球场,打球、看球的环境变了,这颗排球得到更多的支持,却依然是一个载体——承载所有来自民间的热爱与传递。

  多元文化生生不息

  “我们家三代当村厨,40年做村宴!”7月27日,海南“村VA”来到文昌市东阁镇,村厨陈奋和同行们在赛场外摆起炉灶,升起炊烟。

  陈奋要做四道菜,分别是沙虫、排海、西仔鱼,以及良丰对虾,它们被称为“东阁四宝”。一代代人传下来,口味不变,做菜的方式也不变。

  “必须用木柴烧菜,才有家乡的味道。”陈奋的手艺来自父亲陈智东,父亲的手艺来自爷爷陈礼文,一家人的营生,除了经营饭店,就是入村操办村宴。

  如今,父亲和爷爷都已远去,唯有“东阁四宝”,让陈奋忆起往日时光。那些激起味蕾的感觉,能够深入记忆,久而久之,在心头挥之不去,再次寻味,已是一种文化。

  无论酒店还是村巷,那些代代相传的菜肴,从满月酒到周岁宴,从喜酒到公期,载满村宴的味道,贯穿海南人的一生。只要这味道不曾中断,属于陈奋的手艺,以及更多的文化结晶,就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这道理在海南“村VA”的赛事活动上,有着最为直观的证明。

  99张餐桌排成阵势,一道道极具当地风味的菜肴轮番上桌。以海南“村VA”赛事为平台,“东阁四宝”与“头盘菜”受到热捧,这背后,是民以食为天的质朴理念。

  不远处的空地上,琼剧舞台已经搭好,借助海南“村VA”的赛事平台,一道道“文化大餐”相继登台。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促进,推动中华文明的持续向前。以体育凝聚文化,一场赛事,正在成为海南民间多元文化最为集中的展示平台。

  “互相谅解深情厚谊/知冷知暖知冷暖是侬啊喂才是好夫妻……”舞台上,琼剧演员的表演吸引众多乡亲驻足观看;赛场上,排球队员的拦网和重扣掀起一波波声浪。传统艺术与现代体育的结合,各有各的受众,各有各的驱动。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之一,包括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在内的文化振兴,正是要从文化的角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使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在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期间,组委会组织了多场文化活动。八强决战的周末,正值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玉阳公园排球场周围摆满了穿针、投壶等动态的文化互动游戏。事实上,关于七夕节的传统活动还有很多,比如静态的汉服展示、首饰制作等,然而组委会重点组织的动态互动,更为契合体育赛事的主题与氛围。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文化的传承需要“结合”,但是“结合”不是“拼盘”,而是相互契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当的文化呈现与交融。

  在海南“村VA”铺前站,依托极具南洋风格的骑楼老街,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牵头组织的马来西亚专场演艺,让异国文化漂洋过海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在海南“村VA”东阁站,琼剧表演与全民“K歌”此起彼伏,让传统文化穿越千年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古有百越渡海,秦汉迁琼;后至西汉设郡,中原移民入琼;宋元明清,闽越移民达到高峰;乃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迁琼。多元人口的融合,为海南带来多元的文化。

  因此,当文化的种子漂洋过海,对于乡情的眷恋,让种子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排球传递恋恋乡情

  海南人下南洋的历史,已经有上百年之久。落到某一个家族,也许无法精确地说出离家的具体时间,却总能记起家的方向。

  在泰国出生长大的谢存,有泰文名字,早已不会说家乡方言,却仍记得上一代人说过的话:“故乡在锦山。”

  走得再远,总会在某个时刻想起故乡,不只是记住生物学上的血缘来源地,更是记住一个民族关于文化与精神的基础,由此塑造这个民族中的每一个人。

  “为了生活走出去,心还是要回来。”7月13日,海南“村VA”铺前站,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拿督杨克浩带来一支特殊的队伍——马来西亚海南联会排球队。

  伴着南洋归侨演出团的表演,听着马来西亚民歌,看着在赛场周围飞扬的中马两国国旗,有人看到游子归乡,游子看到的则是家的亲切。

  “侬是海南人/侬讲海南话……”比赛间隙,马来西亚海南总商会总会长拿督林秋雅和乡亲们一起唱起这首歌,乡音无改鬓毛衰,是独属于中华文明的诗意乡愁。

  新加坡的海南鸡饭,源于海南乡间的文昌鸡。琼海街头的斑斓糕点,源于东南亚丛林里的斑斓植物。由海外华侨带回来的排球运动,则成为东西方文化在海南的一次交融。

  长久以来,海南与海外的交流不曾中断,无论海南岛或马来半岛,总有海南人的血脉在排球场跃动着,飞向天空的那颗排球,也飞向更远的地方。

  在苏里南海南会馆排球场,每个周末打一场排球,是这群异乡客的重要活动。他们试过用当地肉鸡制作文昌鸡,可是做出来的鸡肉却不是那个味道,就连简简单单的大米饭,吃起来总感觉少了一丝甜味。

  身在国外,很多东西都会变,可是排球不曾变。每逢中秋,苏里南海南会馆会举办排球赛,白色的排球在球网上方来回飞跃,就像挂在天上的另一个月亮。

  承载乡愁的寄托,有时只需要一首歌、一道菜、一颗排球。从这头到那头,排球飞跃的不只是球网,更是时代变迁。

  身在泰国的张虹,通过手机观看海南“村VA”的赛事直播,她看到的,还有更美的家乡;回到海南的马来西亚海南联会排球队教练郑友松,来到球场,也来到航天城。

  如同象征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体育没有边际,能够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体育也是一个窗口,海外游子透过它看见家乡,家乡人透过它,看见更美好的未来。

  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取得超过7亿+的线上全网曝光量,给举办地文昌带来2.8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成为当年夏季关注度高、知名度广的“排球+”品牌项目。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开赛以来,截至8月18日15时,内容阅读播放量已经达到2.09亿+,随着赛事热度的蔓延,相关数据仍在持续攀升。

  脚踏实地的筹备,精准到位的策划,群策群力的参与,换来真金白银的回报。不仅为一方百姓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享受,也带动当地乡镇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扇“体育之窗”,海南“村VA”让世界看见一项运动的中国故事,看见欣欣向荣的中国村庄,看见满怀希望的中国人民,真实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果。

  海南“村VA”也从另一个角度,传递一个启示——最高级的文化享受,不存在地理的局限。只要规划得当,结合当地实际,每一个乡镇村落,都能搭起最闪耀的舞台。

  曾因“村BA”火爆全网的贵州台盘村,已经陆续举办多届全国乡村篮球类赛事;曾因冲浪享誉盛名的海南田新村,成为众多冲浪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有了经济基础,有了文化积累,可以预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村庄,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这是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持续积淀,也是传递至今条件到位的必然爆发,如同这颗在球网两端飞跃的排球,已然拥有飞向天空的一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海南“村VA”一线观察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海南“村VA”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
   第003版:海南“村VA”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
   第004版:海南“村VA”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
   第006版:感动海南2024十大年度人物评选
   第007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8版:城事播报
传递,在赛场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