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9月29日讯(记者 余育桑) 20世纪50年代修建以来,五指山市解放路的便民配套措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繁华的沧桑巨变,除了本身蕴含深厚的历史意义,更是当地商业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指山市解放路位于南圣河南面。东从五指山市第一小学为起点,西延伸至富豪大厦,与奥雅路、红旗路相交。凭借地理位置靠近老州府、汽车站和老农贸市场,逐渐发展为五指山市的核心。
从泥土路变成城市中心
来到五指山市解放路,沿街而设各式各样的店铺,餐饮店、服装店、首饰店,应有尽有。店家高声吆喝叫卖的声音、电动车急促的喇叭声、顾客讨价还价的声音和孩子的欢笑声,为这条街道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
五指山市慈善总会会长黄石卿介绍,以前,南圣河把五指山市区隔为“河南”和“河北”。人们大多数时间在河南开展商贸活动,河北多为山坡和田野。在1954年,通什大桥建成,连通两岸,开始修建百货大楼、银行、新华书店,人们陆续来到解放路、红旗路、老州府等地,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为五指山市的发展注入活力。
居住在五指山市36年的老居民杨运才说:“解放路从以前的老矮小居民楼到综合商业一条街,让生活越来越方便。”
“解放路的变化是越来越好。”五指山市河南西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国川在五指山长期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在五指山居住30余年,谈起往昔,脸上露出笑容。
林国川说,以前的通什镇(现五指山市,下同)由于物资不足,人民物质生活较为贫瘠。后来,解放路周边国营单位作为商业的先驱,悄然登场,标志着商业形态在这片土地上初步萌芽。在2005年以后,通什镇政府给解放路陆续进行升级改造。拓宽道路方便通行,用绿化美化道路环境,打造商超综合体,解放路开始变为城区的核心地带。
道路的发展变迁植根于当地文化
五指山市作为海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原自治州州府,琼崖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为这片土地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采,留下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黄友贤介绍,五指山的道路建设融入了当地民族的文化元素,比如路灯、桥梁和道路两旁的老建筑,都用上黎族或者苗族的传统图案。“解放路的变迁,不仅是商业经济综合体的成熟,还映射了市民精神新貌和五指山地区文化发展的旺盛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