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3月30日讯(记者 任桐 实习生 潘凯)太阳刚刚升起,屯昌县乌坡镇新华路13号的小院里,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小院不大,位于前庭和后房中间的区域,大约七八平方米。这里,一口油锅,锅下柴火烧得正旺,陈家文和爱人廖月梅分别坐在油锅两侧,制作着屯昌传统小吃——乌坡花生饼。
两个人,一人用模具做花生饼雏形,一人翻滚着油锅里的花生饼,搭配十分默契。不一会儿,一个个花生饼出锅,整齐地摆放在托盘里。
这时,手机铃声响起,陈家文急忙擦了擦手,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一个熟悉的声音:“陈叔,今天军坡节家里来客人,麻烦帮忙做400个花生饼。”陈家文爽快地答应道:“好嘞,今天量大,我给你留好。”
今年62岁的陈家文和爱人从1995年开始制作乌坡花生饼,至今已经30年。他们自制工具、调配秘方,始终坚守传统制作工艺,只为制作最地道的乌坡花生饼,让这一特色小吃名扬远方。
乌坡人钟爱花生
夫妇二人制作花生饼30年
屯昌乌坡的花生饼出名,要从花生种植说起。
得益于乌坡镇的土壤、气候等自然优势,一直以来,该镇的农户们钟爱种植小种花生。这个镇子虽然不大,常住人口仅有2万多人,但小种花生的种植面积却高达1万亩。
乌坡的花生个头虽小,却果仁饱满,出油多且香气浓郁,深受当地人喜爱。其中,将花生制作成花生饼,就是当地人喜欢的一种品尝花生美味的方式。于是,不少有手艺的农户,开起了作坊,制作花生饼。
陈家文和廖月梅夫妇的作坊就是其中一家。
“小的时候,我父亲做花生饼,我就在旁边看着。”廖月梅聊起儿时的过往,仿佛历历在目:“花生饼特别香,有时候忍不住我就偷吃一块。”
1995年,结婚10余年的陈家文和廖月梅一直努力挣钱谋生,但总是打零工,收入并不稳定。陈家文与爱人商量,不如和岳父学习制作花生饼,是一门手艺,收入也稳定些。
就这样,夫妻二人虚心学艺,开始在自家的小院里制作花生饼。
“手艺不复杂,但要付出不少辛苦。”陈家文夫妇二人每天清晨6点准时开始工作,洗花生、调制面糊、捡柴、烧火、做饼……“平时做到中午,就够卖一天的量。12月到2月春节前后特别忙,有时忙完太阳就要下山了。”陈家文说。
虽然辛苦,他们却坚持30年没有停过工。30年间,花生饼从2毛钱一块,到如今1元钱一块;30年间,他们在镇上做出了名气,街坊四邻都认准“陈叔”家的花生饼;30年间,他也做出了对花生饼的感情,逢人就推销:“花生多,面粉少,又香又有嚼劲,咱乌坡的花生饼地道!”
自制模具、秘制香料……
每一颗花生饼里都暗藏“匠心”
陈家文制作花生饼,过程看似并不复杂。
第一步,将糯米粉、香料、盐、花生米搅拌成糊状;第二步,将糊状饼料装进长柄模具里,抹平拍实;第三步,将带着饼料的模具放入油锅里;第四步,逐一捞起,放在竹簸箕里沥油。
然而,这明面上的简单流程背后,却暗藏“匠心”。
“选花生很重要,一定要选乌坡花生,而且是当年的新花生,陈花生不行。”陈家文说:“花生颗粒大小一样,不然有的熟了,有的不熟,或者有的熟过火了。花生饼是圆形,每个直径约5厘米,如果用小种花生,40粒花生做一个饼,大一点儿的花生需要30多粒。”
乌坡花生饼“嘎嘣脆”,咸香口感,最重要的就是秘制的香料。这也是陈家文绝口不提的“秘方”,但他也透露,最早的配方,经过多年发展,也会根据大家的反馈进行微微调整,力求保持传统口味的基础之上,迎合更多人对美味的追求。
与此同时,火候也是关键,外皮被油炸得金黄或略显金黄时就捞出。与其他油炸小吃要“趁热吃”不一样的是,乌坡花生饼冷却后热气消退再吃,口感最香酥、清脆。
“要想干好活,工具可是关键。”陈家文拿起盛放糊状饼料的长柄模具介绍道:“这个长柄是我去找竹子,自己打磨的,要够硬度,能吃住劲。现在饼涨价了,也要做得大一些,才更实惠。”
名气越来越大
乌坡花生饼上榜屯昌“十大小吃”
“晚上喝两杯,走,去新华路13号陈叔家买点花生饼去。”……屯昌人喜欢吃乌坡花生饼,大家常说,吃花生饼,寓意着“一路生花”。
也正因如此,乌坡花生饼总是以不同姿态“亮相”于餐桌。比如,早上腌粉里拌着吃;中午加上生抽,和稀饭一起吃;晚上又成为下酒好菜。
“以前做好花生饼,就放在一个大方盘子里,在店门口散卖,一块一块地卖。卖了十几年,名气才打出来,大家想吃花生饼了,都来找新华路13号陈叔家。”陈家文说。
靠着一个一个的回头客,陈家文制作的乌坡花生饼名气越来越大。店里的花生饼也从散卖逐渐发展成为罐装礼盒装售卖,从原来的“等客来”到如今的“订单式”销售。
30年来,陈家文和廖月梅用他们的双手,将幸福生活“藏”在了花生饼里。他们坚守传统工艺,用心制作每一个花生饼,传承着乌坡花生饼的传统美味。
“2023年,乌坡花生饼上榜屯昌‘十大小吃’。”屯昌县乌坡镇乌坡社区干部符燕说:“乌坡花生饼已不只是一道美味了,更是屯昌的一种美食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