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董小红、黄筱、帅才)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手机预约、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在多地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加,居家护理服务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患者的刚需。如何让“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叫好又叫座”?
下午5点,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护士长陈旦的手机响了。“浙里护理”平台信息显示,有位刚坐月子的张女士下单了中医手法通乳服务,需要护士上门。陈旦马上了解对方情况并赶了过去。护理结束后,陈旦还对产后哺乳等注意事项进行了指导。
2019年,国家卫健委率先在北京、上海等6省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此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24年5月,全国共有3000余个医疗机构开展7类60余个网约护理项目。
记者发现,当前“网约护士”运营模式不一,有的是医院自己运营,通过官方小程序预约;有的依托地方政府已有的智慧政务或智慧医疗系统;还有的是医院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或第三方平台独立运营。
湖南目前有1万多名“网约护士”。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肖亚洲告诉记者,医院培养了200多名“网约护士”,能开展管道护理、家庭呼吸照护、压疮护理、癌痛管理等37项居家上门护理服务,已累计服务1.65万人次。
在宁波市,2024年上门护理服务9.4万人次,同比增长80%,护理咨询同比增长53%。
记者调查发现,面对潜在的巨大社会需求,“网约护士”推广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收费缺乏标准,“网约护士”多项服务收费标准不统一,同一项打针服务费用相差几十元至上百元。存在医疗纠纷等隐患,有护士担心,患者家庭不具备硬件条件,上门护理操作不易,容易产生医患纠纷。部分护士群体负担较重,“网约护士”大多利用业余时间上门服务,部分大医院的护士医疗负担较重,积极性不高。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院长李学军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网约护士”的收费标准,探索将上门护理服务费用纳入医保,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四川一家三甲医院护理部负责人认为,可通过购买第三方责任险等方式,维护服务提供者与患者的权益。
湖南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网约护士”服务结束后,由项目后台、患者及家属、平台护士三方对服务进行评价。
多点协同发力之下,“网约护士”会更便利、更规范,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