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4月21日讯(记者 鲁启兰 文/图)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制陶非遗工坊作为海南唯一入选项目脱颖而出。
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石碌镇保突村制陶合作社于2022年设立非遗工坊,以“产、学、研、旅”一体化模式为核心,打造“海南昌江黎陶拜雅”品牌,探索出一条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结合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工坊年均生产黎陶制品5万件,年销售量突破4万件,通过技艺培训、产品研发和文旅推广,有效带动保突村158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60人,兼职制陶者人均年收入达1万至3万元,成为当地“指尖经济”的生动实践。
工坊每年开展公益性黎陶技艺培训,累计培训450余人,200人取得结业合格证书。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梅珍作为核心讲师,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传承推广黎陶,通过原料改良、艺术创新等,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色彩。
“近年来,通过研学活动、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人有了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周边的村民也在馆内学习培训,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黎陶、爱上黎陶,我非常开心。”刘梅珍说。
曾经,这门技艺因替代器皿的冲击、产业发展缓慢、传承人寥寥无几等原因,濒临消亡。如今,黎陶除了以展销拓宽村民增收致富途径以外,工坊还有效带动了石碌镇保突村的旅游产业发展,通过陶器展览、制陶演示、制陶体验、民族歌舞表演等项目,推动保突村成为海南非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据统计,工坊每年承接省内外约15场次科普研学活动,接待研学游学生约6万人次,收入达30万元。
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郭宏明表示,将以此次工坊入选典型案例为契机,持续传承保护黎陶技艺,未来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创新能力,依托工坊产业赋能,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