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遇到阿文一家人,这21年来我才能吃得好、住得好。”4月21日,三亚市崖州区驷马村,78岁的李学义与村民聊天时又不知不觉说起村民苏文一家21年来对他的好。
在驷马村,苏文一家赡养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李学义老人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佳话。
□南国都市报记者 利声富 文/图
胜似亲人温情
孤寡老人在三亚倍感温暖
“阿叔,来吃早餐了,今天有螃蟹粥以及你爱吃的豆腐。”准备好一切后,苏文喊李学义来吃早餐。从苏文8岁开始,他这声“阿叔”一直喊至今天,越喊越亲切。
事实上,苏文与李学义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就连苏文的儿女都亲切地喊李学义“爷爷”。这一声声亲切的称呼,让李学义心里暖乎乎的。
李学义今年78岁,老家在重庆,在三亚没有一个亲人,但苏文一家给了李学义老人家的温暖。只要苏文兄弟姐妹四人做好了三餐,都会喊他去吃饭。
“你看,这是阿文二哥给我买的衣服,鞋是阿文大姐买给我的,都非常合身、合脚。”李学义满是感激地说,这么多年来,他住在苏文家不仅没有交租金,苏文一家有时候还给他零花钱。
在驷马村,村民们都知道李学义的经历,都尽自己所能不约而同地伸出援手。有的送他肉菜,有的送他衣鞋,有的送他爱喝的白酒。
“我母亲来看外孙时,每次都从家中带些食品、衣物让我转交给李学义阿公。”苏文的妻子符小见说。
“无论他在三亚多久
我们都会为他养老”
提起苏文一家与李学义老人这段特殊的“亲人”关系,要从21年前说起。
2004年,李学义孤身一人从重庆南下三亚务工,那时他已经年近六旬。由于没有文化、一技之长,他在崖州地区靠帮人种植瓜菜、养护芒果等为生。
刚到三亚时,李学义租住苏文家的一间单间。由于年纪大了,适合他干的活越来越少,第二年开始生活越来越困难,也交不出房租。“虽然阿叔没钱交房租,我们从不催他,也没有赶他走的念头。”苏文说。
李学义老人到苏文家时,苏文才8岁。当时,家里生活也不是很好,全靠母亲打渔、务农维持生计。但只要家里有吃的,他们就不会落下李学义老人一口。
“叔叔无儿无女,也没有亲人在三亚,我们要孝敬他,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苏文牢记母亲胡日姣的话。
李学义老人与苏文一家的感情,是困顿生活中的一抹温情,也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善意。苏文仍清晰记得,儿时,李学义白天出门打工,晚上返回出租屋后,还帮着照顾他们四兄妹。“他打工挣钱了,也经常买肉菜给我们家改善伙食。”
“你妈妈一个人把你们兄弟姐妹四个人抚养成人,太不容易了,你们一定要对妈妈好。”李学义经常对苏文兄弟姐妹四人说。“阿叔,这你放心,我们不仅对妈妈好,也要孝敬你。”苏文对李学义说。
这几天,天气渐渐热起来,看着屋外晴好的天气,符小见走进屋内,将李学义的被褥拿去清洗,并铺上干净的薄款被单,让他住得更舒适些。
“阿叔现在身体挺健康,不但可以生活自理,有时还偶尔外出拾废品挣零花钱给孩子们买零食。无论他在三亚多久,我们都会为他养老。”在苏文看来,照顾李学义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助他圆归乡梦
兄妹4人还为他凑2万元养老钱
“阿文,年纪大了,想回老家了。”一天,李学义老人有点伤感地对苏文说。
老人落叶归根的想法也让苏文一家很是矛盾。但听到老人经常念叨要回老家后,他们决定帮老人圆梦。
得知李学义的身份证丢失再也没补办过后,苏文联系三亚市公安局崖州分局科技城派出所民警帮忙。“我们调查后发现,李学义老人的户口早已注销了。”科技城派出所副所长陈延东说。
原来,李学义儿时父母就已经离世,被养父收养。来海南21年,没回过重庆老家,与养父一家早已失去联系,之后李学义户口也被注销了。经调查,李学义的养父的儿子也早已经搬离老家。
“经三亚市救助站与李学义老人老家那边的救助站联系,准备以站对站的方式实现老人回家的心愿。”陈延东说。目前,科技城派出所正配合三亚民政部门与重庆当地相关部门对接,尽快帮李学义老人圆回家梦。
朝夕相处20余年的老人要离开了,苏文一家内心是矛盾的。“他一分钱都没有,回家需要钱怎么办?”
一家人商议之下,苏文兄妹四人每人拿出5000元,凑了2万元现金,准备交给李学义作为返乡养老的不时之需。
“老人在三亚生活了21年,早已习惯了,他回去后能适应孤寂的生活吗?”苏文说,他们帮助老人圆梦的同时,也做好随时接老人回三亚生活的准备。
“这里,虽然不是我家,但一直给我家的温暖。可我老了总归是要回故乡的。”站在苏文家屋外、当年亲手植下的菠萝蜜树旁,李学义看着满树累累硕果说:“阿文一家都是好孩子,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