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00米的深海之下,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高端油气装备——“璇玑”系统正在勘探油气宝藏。而在这套能“闻着油味钻”的智能系统背后,有一群特殊的“保健医生”——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马村维保团队的年轻人,正用毫米级的精度守护着这些“国之重器”。27岁的海南小伙王国良,就是这支团队的技术骨干。
南国都市报记者 路静
海南小伙返乡逐梦深海
“还记得2021年夏天吗?‘深海一号’投产的新闻刷屏了。”说起“深海一号”,王国良的眼中泛起光彩。那时还在天津上大学的他,通过手机屏幕第一次看到了那座巍然矗立在大海上的钢铁平台,被深深震撼。
这个瞬间一直定格在王国良的记忆里:“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大国重器’。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都来海南了,我作为海南人,怎么能缺席?”2022年毕业季,这个海南仔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来到马村维保车间工作。
在马村基地的入职培训中,他第一次触摸到真实的“璇玑”设备:“钛合金外壳上那些精密的传感器孔洞,就像深海动物的感知器官,让人着迷。”
马村车间的在岗培训模式让王国良成长迅速:白天跟着师傅在车间熟悉设备,晚上抱着测井资料埋头苦学。在干中学,学中干。仅用一年多,这个曾经的“小白”就因技术全面、责任心强被提拔为Drilog(随钻测量)精钻运维先锋队队长。
2024年,他首次编写维保通告、制定维保策略、进行仪器高等级维保学习,团队完成仪器维保与维修任务385次,故障关闭30余起,人均维保工作量同比提升35%。团队内已有6人进行过对外支援工作和学习。
“他总说‘维保不是修机器,是在守护能源生命线’。”队员王川研回忆道,正是队长的这句话,让他在求职迷茫期找到了方向。
维保车间奏响青春奋斗曲
清晨的马村维保车间,王国良准时出现在工作台前,熟练地启动专用检测终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正在为这些从深海归来的“国之重器”进行“数字听诊”。
环顾四周,他的队友们同样专注地忙碌着——整个车间看似各自为战,实则配合默契,这份默契正源自早班会的“排兵布阵”。
在早班会上,王国良根据7名队员的技术强项,精心安排了当天的维保任务:经验丰富的蔡亲松负责核心传感器打压校验,确保每个数据都精准无误;刚加入团队的周佩负责对电路骨架进行检查和测量验证……这支由8人组成的年轻战队,平均年龄仅27岁——既有海南本地小伙,也有来自多个省份的技术能手。
在忙碌的维保现场,这群年轻人手法娴熟地调试着设备,不时用专业术语交流着。
“王队,仪器只有两个探头,为什么数据显示有三个数值?”
“第三个是平均数,你算算看是不是前两个的平均值?”
“王队,能不能直接连接马达转换短节?这样海上平台操作会更方便。”
“没问题!来,我们现在就拆掉堵头改装连接件。”
……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车间上演。在维保车间里,每台设备都要经历六个“体检项目”:拆卸、清洁、更换配件、整体组装、测量验证、联调测试。
作为技术骨干,王国良既要指导团队成员解决技术难题,又要与海上作业平台工作队保持实时沟通,优化调试方案,为海上作业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
今年前三个月,这个年轻团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完成200余台次设备维保,作业量同比提升40%。
“中国标准”在海外扎根
在王国良的维保经历中,2023年9月的印度尼西亚之行最令他难忘。当时,“璇玑”大尺寸工具首次在印尼项目应用,他临危受命前往海外,组建当地维保车间。
初到异国,语言障碍、资源短缺、技术人员不足等困难接踵而至。但王国良很快有了突破——翻译软件成了他的“随身翻译”,自制简易工具替代专业设备,手把手培训当地员工。三个月里,从车间规划到设备调试,从技术指导到人员培训,他顺利完成了这项跨国任务,“中国标准”就这样在海外扎下了根。
如今,“璇玑”系统的作业版图已覆盖国内各海域,更是返销给国外的世界一流油服公司。
“每次看到‘璇玑’在海外新项目成功应用,都特别自豪。我们的维保手册,将来要有多语种版本了。”王国良笑着说。
暮色中的马村码头,又一批完成维保的“璇玑”设备即将启航。迎来送往中,王国良和团队用专业和坚守,助力大国重器挺进深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