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昌江

  文明,重塑一座城,化润千万人。昌江人以山海为砚,以热忱为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中,用汗水与温度把“我的昌江”扮靓,书写昌江的“城”长故事。

  城市的“护卫队”

  晨光未启,黎其学已带着市政工程队走上街道。作为园林环卫服务中心分管市政管理的副主任,他的工作日记里写满了“路平、灯明、水畅”的朴素愿景。过去几年,他带着团队走遍城区每一条街巷,用脚步丈量每一寸需要修补的路面。曾经,大坡职业学校西门两侧黄土裸露,砂石遍地,逢雨天还有积水,黎其学带队改造升级后,这里的路面硬化了,还建了便民停车点。

  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缝补”。排水管网排查时,他们泡在齐腰深的积水里找堵点;升级路灯时,他们顶着烈日核对每根灯杆的数据。如今,路灯如星辰般点亮街巷,智能控制系统让光明随季节流转;排水系统像城市的静脉,将雨后的积水悄然消解。

  如果说黎其学是城市“筋骨”的塑造者,那么陈辉便是城市“命脉”的守护人。石碌河畔,这位侨银环卫的河道技术保洁员,手持长柄网兜,日复一日打捞漂浮的垃圾,一干就是十余年。曾几何时的石碌河,塑料袋缠着水草漂荡,淤泥泛着腥臭。“以前捞半天垃圾,身上被臭味浸透,现在一天过去也捞不到多少了。”陈辉回忆。

  改变在悄然发生。某天清晨,陈辉发现河边多了几个塑料桶——竟是附近商户自发设置的临时垃圾收集点。现在的石碌河,水鸟低飞,碧波映着两岸的树影。陈辉的网兜轻了许多,心头的压力也轻了许多。

  街巷的“红细胞”

  社区,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社区工作者,则是穿行其中的“红细胞”,将文明的养分输送到千家万户。在昌江创文的版图上,他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民意的倾听者,用琐碎与温情编织着城市的文明经纬。

  东风社区的妇女干部符江莹,被居民称为“万事通”。这天,一位居民拜托她帮忙寻找遗失的发票——那是大姐近半年的报销凭证。她走街串巷帮忙找,“社区工作哪分大事小事?”符江莹说。

  在东风社区,最让符江莹骄傲的,是农垦路上的路灯。曾经昏暗的街巷,因她的奔走协调,企业与社区联手点亮了光源。

  红林社区的干部潘天涯,总爱揣着笔记本走街串巷。周末,正在社区巡查的她被一个小男孩叫住了脚步:“阿姨,什么时候再办活动?”“下周,记得喊上你爸妈。”潘天涯爽快答复。

  老旧小区里,藏着潘天涯的“魔法”:废弃车棚变成公共晾晒处,居民自发认领“一米花园”,她笔记本的末页上,永远记录着下一项任务。

  城北社区的公告栏里,王蕊用彩笔勾画着未来两个月的活动计划:端午节包粽子大赛、亲子环保手工坊、银发手机课堂……

  去年,她牵头解决了和悦家园的“飞线充电”问题,协调增设充电桩;推动润龙小区破损路面修复,让行人居民能顺畅出行。最让她触动的是,曾因路面损坏而投诉的居民,现已成为志愿巡逻队的一员。“文明是相互照亮的过程。”王蕊说。

  秩序的“节拍器”

  烈日下的街头,昌江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的机动中队长林清凡鬓角汗水滑落,浸湿了制服领口。在他上任之初,昌江的电动车头盔佩戴率不足三成,一些路口常被乱停乱放的车辆堵住。

  改变始于“以柔克刚”。林清凡带着队员在街头支起移动安全教育站,用事故案例视频、卡通宣传册甚至方言快板,向居民讲安全道理。如今,昌江街头头盔佩戴率超90%,乱停放的电动车整齐码在蓝线内。

  若说林清凡是街头的“节拍器”,昌江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三中队中队长陈明阳则是市井的“调弦师”。过去,商铺门前杂物堆积、摊贩占道经营是常态,执法人员与商户的游击战、拉锯战每日上演。直到他换了法子——扛着扫帚执法。老百姓不扫的地方,执法人员来扫,一边扫一边讲,先服务后执法。不久后,商户们都自觉清扫门前,他们的扫帚就用不上了。

  对于占道经营的解决方式,执法人员们的答案是设置便民疏导点,允许摊贩限时经营。如今,昌江八成占道经营问题已迎刃而解。

  执法者的故事里,总少不了“委屈”二字。林清凡因为一张罚单被追着骂半小时,陈明阳贴的评分表被当面撕下甩在脸上,但他们更愿记住那些温情的“反转”。一位曾被贴罚单的早餐店老板,如今总会为执勤交警留一壶凉茶;曾经占道卖水果的阿婆,现在是疏导点的指挥员。“管理”与“被管”的界限,在一次次躬身清扫、一句句耐心解释中逐渐模糊。

  山海里的“萤光”

  浪涛声里,昌化渔民钟强彬的渔船总比旁人多一道“风景”——甲板上堆满塑料瓶、泡沫板。二十年前,他第一次从渔网中捞起成堆垃圾,渔民们避之不及的“晦气”,成了他半生执念。“海养活了祖祖辈辈,总不能毁在咱手里。”2021年昌江启动“无塑海洋行动”,钟强彬是最早的参与者,如今,103艘渔船300多名渔民主动投身海洋垃圾清理,昌江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9.67%。

  三百公里外的石碌镇矿建社区,72岁的陈楚乡正带着女儿、外孙女清扫街巷。祖孙三代的扫帚从创文伊始便未停歇——那时社区脏乱差屡登黑榜,母女俩凌晨四点扫街,曾被人说“白费力气”。她们不语,默默在墙角种下三角梅。三年后,花开成瀑,居民砌起花坛,挂上“共护家园”木牌。陈楚乡的女儿带人把废弃轮胎涂成彩虹花盆,外孙女举喇叭喊“烟头不落地”。他们不曾喊过口号,却用二十年晨昏、三代人身影告诉世人:所谓志愿,是把“我的城”当成“我们的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政经要闻
   第003版:政经要闻
   第004版:民生视线
   第005版:南国调查
   第006版:自贸港·人物
   第007版:南国学堂资讯
   第008版:生活通
   第009版:文明之花 绽放昌江 昌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特刊
   第010版:文明之花 绽放昌江 昌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特刊
   第011版:文明之花 绽放昌江 昌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特刊
   第012版:文明之花 绽放昌江 昌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特刊
   第014版:文明之花 绽放昌江 昌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特刊
   第015版:文明之花 绽放昌江 昌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特刊
我的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