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半的文昌重兴镇三角庭农场,排球场的欢呼声仍未散去;助农摊位前,斑兰的清新混着菠萝的甜香萦绕不散;临街餐馆里,老板娘正麻利地做着炒粉,订单一单接一单……2025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以下简称海南“村VA”)重兴站留下的,不仅是6天19场赛事的热闹,还为农业小镇主动拥抱机遇、赛事反哺乡土提供了鲜活的参考样本。
据不完全统计,6天时间里,海南“村VA”重兴站全网曝光量破亿,赛事热点冲上抖音全国热榜,长时间在同城榜占据第一;线下拉动助农市集以及重兴三角庭周边商户营业额近百万元。
南国都市报记者 韩星
为什么是重兴?
——农业小镇主动追“球” 齐“兴”协力破局
海南“村VA”进入第三年,首次走进重兴,落地并非偶然,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主动出击。
“我们需要一场活动,让村民从田埂上走出来,让外界看到重兴!”重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詹家顺说,在得知今年“村VA”举办的消息后,重兴积极争取赛事落地。这个多年未举办如此大规模体育赛事的农业小镇,太清楚海南“村VA”的价值,既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排球的“热辣滚烫”,也能让藏于椰林的农产品遇见更广阔的市场。
这份“主动”,体现在细节里。为了承接赛事,镇里迅速完成球场精装修,修剪周边树枝、清理建筑垃圾、架设亮化灯光,让三角庭农场排球场从普通场地变身赛事主场;驾校主动开放作为免费停车场,文南中学学生自发报名当志愿者,联防联控队伍值守关键点位,每个比赛日的上午清洁工人都会彻底清洗球场……这场涉及交通、安全、卫生、展销的系统工程,没有依赖“外来支援”,而是激活了本土的每一份力量。
全镇齐心协力,形成“这是我们自己的家事”的共识。筹备期间,村民围着搭建中的球场打探消息,自发当起“宣传员”,为家乡这场久违的热闹扩大声量。更深层的渴求在于打破地理上的困境。作为文昌最南端的乡镇,重兴显得有些“偏远”。
来吧,展示!
——乡村唱主角 人人都是“兴”运儿
这场双向奔赴的核心,在于小镇与赛事共同生长。重兴镇用乡土智慧丰富了赛事内涵,赛事则用平台力量激活了小镇潜力,二者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
农趣运动会上,露天的赛场、人头攒动的观赛氛围,还有本地商户赞助的活禽、粮油等比赛奖品,共同为村民送上运动文化“大餐”。当拔河比赛冠军队伍千坡辣妈队举着活猪的领奖画面传上网络,这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场景,既让赛事收获了话题流量,也让外界记住了重兴的“实在”。蒙眼抓鸡鸭、套圈大挑战等小游戏吸引村民游客热情参与,奖品里的本地特产,让赛事衍生出消费场景。这些“赛事附件”,让“村VA”跳出了单纯的体育框架,成为展示乡村生活的全景舞台。
乡村舞台的设置同样彰显共生智慧。本地居民跳广场舞、小学生演琼剧、果农组成舞蹈队,这些“不完美但真实”的表演,恰恰成为赛事最打动人的部分。千万粉丝达人大漠叔叔回到家乡重兴三角庭,义务用自身影响力为家乡助力。在他的直播镜头里,在省内外媒体的报道中,卖柠檬茶的摊主、拔河的村民、观赛的老人,都是这场盛宴的主角。
重兴的物产和活力正在被更多人看见。两周前重兴千人村宴上的斑兰美味,至今仍让赴宴的外地游客念念不忘。现在,三角庭农场又成为许多岛内居民周末自驾游的新去处——从海琼高速冯家湾互通下来,经201县道向西驾驶不过10余分钟就到。
1+1如何>2?
——从流量到留量:看得见的民生实惠
赛事带来的流量,正在重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助农集市的28个摊位,成为观察这场转化的最佳切口。
本地居民李美琪和妈妈支起的柠檬茶摊,从每天两三百元收入里看到了“把小生意做稳”的希望;赛事期间每天能卖1000斤西头菠萝的林方岱,时不时会刷起记者采访自己的视频,对自家菠萝的销量更有信心。
开餐馆十几年的梁春菊,在赛事期间迎来“营业额翻两倍” 的惊喜。“多找了几个帮手还忙不过来”的背后,是赛事带来的人流集聚效应。当排球赛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当农趣运动会、周末派对创造了消费场景,小镇的“烟火气”自然转化成具体的收益,让乡村振兴从抽象概念变成了村民摸得着的实惠。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观念的更新。来自岛内外的游客来到重兴吃村宴,还拍摄短视频发在网上进行二次传播,一种久违的自豪感在乡村生长。詹家顺说的“让群众高一点看视野”,正在这些细节中慢慢实现。
虽然重兴镇斑兰战队未能小组出线,无缘接下来的比赛。但镇里早已计划让重兴特色产品跟着赛事继续走下去。这场双向奔赴并不是短期效应,而是指向了更长远的“兴”。
夜幕下的三角庭农场,排球网还立在原地,仿佛在等待下一场热闹。重兴镇的实践证明,乡村的活力在于用好现有资源。赛事的长远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惊天动地的改变,而在于能否将短期热度转化为可延续的机制:让场地用起来,让产品走出去,让村里的热闹一直能有。
海南“村VA”正成为串联农产品、乡土文化、村民热情的纽带,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民生增量。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乡镇接棒,书写更多双向奔赴的乡村振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