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游艇“海道号”从三亚鹿回头广场公共游船游艇码头鸣笛起航,这艘游艇的乘员突破了原来12人的定额,增至26人,标志着海南自由贸易港放宽游艇乘员定额数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人数的增加,意味着一艘游艇上可开发的旅游消费产品更多,消费场景越来越丰富。”在2025年中国航海日活动的平行论坛上,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水运处处长张春宇说,海南正大力培育“游艇+”发展模式,推动游艇产业与各类新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拓展消费市场“新蓝海”。
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
游艇产业发展的“海南路子”
出海“堵船”,这是三亚旅游旺季时常出现的情况。坐游艇出海玩,是许多人到三亚旅游的体验之一。
海南作为首个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从制度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下足了功夫。自2018年起,国家将海南游艇产业升级纳入战略布局,多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放宽游艇旅游管制”“拓展旅游消费空间”等核心任务。
“这种‘政策高地’优势,使海南成为全国游艇产业政策最开放、支持力度最大的区域。”张春宇介绍,去年海南游艇进出港达22.4万艘次、接待游客147.7万人次,全省已建成11个游艇码头,拥有2385个泊位,注册游艇有效保有量超1780艘。
游艇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是三亚。作为“中国游艇之都”,三亚登记游艇总量达1415艘,是名副其实的“千艇之城”,集聚了7300余家游艇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的22.7%。
“我们率先落地全国首个‘入境免担保’‘零关税游艇’‘五年以内游艇进口’三重政策。”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是以邮轮游艇产业为特色产业的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该管理局副局长钱晓明介绍,三亚在全国率先开展租赁游艇夜航试点,在出海旅游报备的便利化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培育游艇旅游消费产品。
从游艇出海到“花式玩海”
游艇出海玩什么?潜水、海钓、拖伞……各类水上项目依托游艇开展,催生出多元游艇生态新图景。
据了解,目前海南正积极探索“游艇+”产业发展,推动游艇产业与旅游、教育、体育等新业态深度融合发展。
“游艇行业是外向型产业,关联企业多,旅游消费拓展的空间较大。”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程爵浩认为,海南可将游艇与度假、消费、运动、金融、研学等领域融合发展,通过打造游艇生态体系,推动游艇深入到海南旅游经济的闭环中,赋能海南旅游品牌,助力海南打造全国性游艇消费中心。
目前,海南已经开展游艇夜航,通过划定租赁游艇夜航区域,扩展游艇旅游新型场景,带动夜间经济消费。
“海南在游艇行业发展上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会长宋德星说,海南可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的赋能、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探索打造游艇超级运营中心,作为运营主体吸引全球游客来体验游艇,并加强与我国沿海省份和亚太地区的联动,扩宽“海洋旅游圈”。
从一艘游艇到一条产业链
游艇生态不仅局限于消费端,如何打造全产业链闭环,是游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张春宇坦言,海南在游艇维修保养、零部件供应、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三亚已基本形成包括驾驶培训、托管办证、进出境服务、游艇租赁、游艇销售、码头停泊、维修保养、赛事展会、资产评估等9个品类的产业链条。“游艇的产业链比较长,海南在目前游艇保有量、消费人数创新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的布局。”程爵浩建议,海南可以从游艇设计和游艇制造方面入手,通过引进国际高端设计机构和人才,依托高校资源,设立游艇学院等,加强与国外机构和高校的联动,培养游艇设计和制造人才。
“我们将通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方式,完善产业链下游生态,不断扩大海南游艇品牌影响力。”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张越佳介绍,下一步将聚焦关键环节,强化游艇产业用海用地保障、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引育、产业金融赋能等关键环节,打造游艇产业链闭环。
此外,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过建春在2025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平行论坛的发言中也提出倡议,海南可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打造全球游艇产业枢纽,构建全球游艇产业生态圈,并聚焦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交易服务、维修保养等关键环节,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国产游艇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在世界舞台上打响“海南游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