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8月17日讯(记者 王康景)8月16日上午,作为海南日报健康融媒工作室(兜医圈儿)成立5周年配套活动之一,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省融媒体中心、南国智库大健康研究中心、海南日报健康融媒工作室(兜医圈儿)平台联合举办两场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前来海南日报大厦现场“听讲”。
在首场讲座中,海南省安宁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副主任丛征途以《用爱的语言沟通,帮孩子打开心门》为主题,就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孩子不听话”“不愿意表达”“负面情绪比较多”等问题展开科普与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表达自我。
当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祁丽萍以《手机时代的亲子双赢:从冲突到协作》为主题,针对当下很多青少年喜欢刷手机的问题,指导家长如何沟通和引导孩子了解长期玩手机的危害,帮助孩子找到更多表达自我和得到满足的途径和方式。
问题:孩子不听话?
沟通不要“过界”
允许孩子试错比“强制执行”更有效
丛征途说,生活中家长们经常存在异化的沟通方式,比如过度批评指责孩子,对孩子进行归类评判、比较等,这些方式难以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他表示,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尊重,并引导孩子体会和表达感受,实现非暴力沟通。
“我家孩子平时会说,‘妈妈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我还是坚持我的想法。’有时候明明知道孩子自己的想法是错的,可他不听家长劝告,怎么办?”有家长提问。
丛征途认为,这本质上是怎样和孩子建立有效沟通方式、和谐相处的问题。他提醒,要注意边界,沟通互动不要“过界”,尤其对已经有自我意识的青少年,家长说出意见并认真耐心进行提示,孩子听不听由他们自己决定,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适当试错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父母。如果不给孩子自己尝试的机会,双方僵持着,反而会失去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得不偿失。
问题:孩子抑郁,有自我伤害倾向?
找到心结认清问题
引导孩子设定目标改变现状
现场还有家长问道,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抑郁、无助,甚至有自我伤害的倾向,该怎么办?
“这时候我们要弄清楚具体问题是什么,不要陷入孩子带来的情绪中,要引导孩子找到心结,努力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丛征途说,要帮助孩子调整关注的方向,与这类孩子交流不能只是情感共鸣或者陷入其中,认清现状问题,如果难以短期解决,就要引导孩子设定目标,努力学习以便将来改变现状。
丛征途表示,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不要长期压抑负面情绪,否则可能引发肢体不适和各种不痛快。此外,“需要”是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这是中国父母表达爱的传统方式,但直接表达诉求则比较有可能获得积极回应。
“有了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明确说话的目的,再请求反馈,了解他人反应、感受和表达。”丛征途说,这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要懂得倾听,当有表达愤怒的需要时,可以试着停下来,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这在亲子之间一样适用,才有望找到高效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的方式。
问题:孩子沉溺玩手机?
要多一些耐心
有技巧地引导
改善亲子关系并建立手机共管机制
“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玩手机管不住自己就是不听话,即便孩子答应玩一段时间就停止,但总‘停不下来’,玩手机成瘾。”祁丽萍说,实际上这和孩子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导致自控力不足有关。
她表示,作为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要找到与孩子共情、展开技巧性引导的沟通方式。比如先尝试告知孩子,长期沉溺玩手机,会影响社交能力,也会减弱深度阅读能力,更会影响身心健康,最终让自己“变笨”。因此手机可以玩,但需要管住自己。
祁丽萍说,孩子玩手机的内在动力和感受可能与家长想的不一样,比如孩子刷短视频是为了逃避学习压力,又或者因为缺少朋友的快乐补偿。“我在门诊上就遇到,有的孩子因为长时间玩手机而自责,哭着对妈妈说很内疚,觉得这样要‘废了’,希望妈妈帮助自己。”祁丽萍说,这时候,家长就需要抓住机会与孩子建立沟通机制,协商共管手机,制定玩手机的时间等规则。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家长与孩子达成手机共管的共识。”祁丽萍说,当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协商共管就变得容易了。
问题: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手机?
家长与孩子协商
定手机管理规则
12岁以上的孩子可尝试自我管理
有家长问道,自己孩子上初一后有了手机,成绩明显下降,“孩子到什么年龄段时,可以拥有手机?”
对此,祁丽萍表示,“这是可以协商的,一般12岁以下的孩子是家长制定规则,12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强烈,更多需要沟通和商量制定手机管理机制,要多倾听孩子的诉求。”祁丽萍说,可以尝试把制定规则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制定自我管理规则,父母来参与监督。
“听了祁丽萍老师的课,我更加明白与孩子协商共管手机的必要性,以前总是忙于工作疏于沟通和管理,今后要积极和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愿意听父母的意见。”家长冯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