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结束后第二天,19岁的晓雯(化名)独自踏上了从海南返回故乡四川的旅程。
舷窗外云海延绵,她的心也仿佛悬在这万米高空之中,既忐忑又期待。
晓雯的目的地是达州。这是一次特殊的“探亲”,更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告别与和解。她要去看望那些曾经给予她温暖的人,也要去见那个曾抛弃过她、如今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养父。但这次,她的行囊里装的不再是恐惧。支撑她踏上这段路的勇气,来自三亚崖州区那个给了她第二次人生的家。
南国都市报记者 符彩云
人生第二个家
“幺爹”“幺妈”把她当亲女儿照顾
晓雯的童年如同一朵无根的蒲公英,在养父向某某的身边漂泊不定。
以打零工为生的向某某带着她在四川与海南之间辗转,一处处临租房成了两人勉强挤下的“家”。
向某某有酗酒赌博的恶习,这让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晓雯,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量。还在上小学的年纪,她就不得不独自走进菜市场,踮起脚尖挑菜,回家默默做起两个人的饭菜。“他们看我年纪小,经常拿给我不新鲜的肉……我没少吃亏。”她轻声回忆道。即便偶尔出门玩耍,她也总惦记着提前把饭焖好。
2018年,晓雯读六年级时,向某某自称身患重病、无力继续抚养,最终不辞而别,音信全无。原南滨居工作人员多方寻找无果后,决定将这个无依无靠的孩子托付给向可宾、龚祖珍夫妇。
向可宾、龚祖珍夫妇记得第一次见到晓雯时,还是只有几岁的模样。“娃儿小小一个,看人的眼神都是怯生生的。”向可宾也是四川达州人,论辈分算远亲,曾留向某某与晓雯吃过一顿饭。
这对以种地、打零工为生的60后夫妇,自己儿女已成家、孙辈绕膝,生活虽不富裕却心怀大爱。“我们不算富,也不算穷,多双碗筷的事儿。只要有我们在,少不了你一口吃的。”没有太多犹豫,全家一致同意之后,向晓雯敞开了温暖的怀抱。
初到向家那天的情景,晓雯至今记忆犹新。“一推开门,就看到满屋子的人,好像大家都在等着迎接我。”她亲切地称呼他们“幺爹”“幺妈”。“幺爹幺妈亲戚家的哥哥姐姐们都很热情,经常带我出去玩,对我很好。”很快,她就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高二那年,晓雯持续高烧住院。“那几天她一直烧到40℃左右,打针都退不下来,整个人软绵绵的,连路都走不动……真的把我给吓坏了。”龚祖珍回忆道。
最让她感到心疼的是,听到医生说要准备转入ICU时,晓雯虚弱地说,“幺妈,我不想治了。”
整整三天,龚祖珍几乎没有合眼,日夜不离地陪伴在侧,一遍遍为她敷上冰袋、擦拭身体。等到晓雯病愈回家时,龚祖珍瘦了一大圈。“当时我都有点想放弃自己了,”晓雯说,“但幺妈从来没有。”
“这是最稳定、最安全的一段生活。幺爹幺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说着,晓雯的脸上露出了踏实的笑容。迎着温暖的风,飘摇的“蒲公英”终于落地生根。
青春期抑郁
“一半推、一半扶”,让她打开心扉重建自信
向可宾和龚祖珍对晓雯的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的深沉模样,两人用截然不同的语言诉说着同一种期待,凝聚成一份完整的守护。夫妇俩用“一半推,一半扶”的教育方式,为晓雯重建内心的安全感与自信心。
“书不是给我读的,是给你自己读的。”向可宾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很少说漂亮话,却总在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关心。家长会上,尽管他看不懂课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眼里却满是欣慰。“孩子很懂事,用功读书。从初中起,成绩就一直不错,老师都很喜欢她。”说起这一点,夫妇俩语气里满是骄傲。
抚养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远非提供温饱那么简单。晓雯进入高中后,学业压力和情绪困扰一同袭来。
龚祖珍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安抚晓雯的情绪。“放学回到家,我总会仔细观察她的脸色。初中时都是有说有笑的,可是进入高中后心事重重,脸色总不好。”龚祖珍从不逼问,只是轻声试探:“是不是不开心?”她常说,“我们中间隔着两个代沟,但你愿意讲,我就听,别什么事都憋在心里。”
一大家子人都在细心呵护着晓雯。晓雯喜欢编程,高一报名参加无人机比赛时,却为没有设备发愁。全家人都跟着操心,四处帮她借平板电脑。龚祖珍的女儿女婿知道后,二话不说,给晓雯买了一台崭新的平板。
晓雯的高中阶段并不顺利。那段被抛弃的不安回忆,像一道隐形的伤口,在她心里隐隐作痛。她一度出现了厌学情绪,经常失眠。即使早有察觉,但看到晓雯拿回“精神抑郁症”的诊断书时,龚祖珍的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从那以后,她更加关注晓雯的情绪状态和营养健康。母女俩总会说些悄悄话,龚祖珍总是温柔地开导,“看开点,都过去了,向前看。开心一天是一天。”晓雯也曾用一封长信向龚祖珍倾诉内心的感激与烦恼,那是她努力打开心扉的证明。
高考结束后,晓雯说,“我不想读了”——内心深处,她害怕考不好,会给这个收留她、爱护她的家再增添负担。听到这话,向可宾和龚祖珍赶紧鼓励道,“考完就放轻松,别想那么多,等成绩出来再说。”
“教育孩子,不就是一半推、一半扶嘛。”龚祖珍这样总结他们的养育哲学,“重话我们只关起门来讲,要给她留足面子。我们没想那么多,就想着把这棵小树苗扶正了,让她能笔直地向上长,别长歪了,这就够了。”
考上大学
爱心接力,社区、邻居为她奔走凑学费
晓雯的成长路上,从不只有向家夫妇,还有更多的人也在关心着她。金鸡社区党委书记林方裕、金鸡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华燕、南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邝成……这些名字,串起了晓雯坎坷却温暖的成长路。从最初协助寻亲、妥善安置,到后来为解决户口、缴学费和争取入学指标,又在她面临困扰时为她联系心理疏导师,他们从未缺席。
“叔叔会保护你的,你就安心学习。”林方裕这句话,晓雯一直记在心里。令所有人欣慰的是,晓雯在高考中取得了达到海南省本科录取线的成绩,这是对她多年来努力的最好肯定。
爱的接力棒不断传递。得知晓雯大学学费尚无着落,林方裕发起捐款倡议,很快就得到了崖州区水务林业局、南滨社区、四川老乡会及多位爱心青年的响应。曾经向晓雯伸出援手的邻居康丕权,如今又为她的学费奔走:“我们从不图什么回报,就一个念头:盼着她好好读书。”
今年6月,晓雯回了一趟四川,既是为了看望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邻里,也是为了与自己的过去达成和解。“人要往前走,但不能忘记来时路。”向可宾夫妇一直这样教导晓雯,要感恩每一个曾帮助过她的人。在曾照顾过她的叔叔阿姨的陪伴下,她见到了向某某。“我见到他了,还是老样子,说不上话。”电话这头,她对龚祖珍说。“那就好。”龚祖珍欣慰地回应。她知道,晓雯正在慢慢解开心结。
飞机平稳降落在海南的机场,仿佛也载回了一个更轻盈的晓雯。“这趟回来,她明显开朗多了。”向可宾和龚祖珍也为此感到开心,“我们啥也不图,就希望她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
晓雯也有了初步打算:“我现在就想安心把大学读完,将来在海南工作、生活,有更大能力来回报帮助我的人。”
这份期盼并不孤单。录取通知书刚到没多久,家里的电话就响个不停。“晓雯,什么时候去报名?我们陪你去。”“还缺什么?哥姐给你买。”
这片土地曾见证她童年的颠沛,却也给予她比血缘更深厚的情感。爱,从未停止传递。它从四川的山间蔓延到海南的椰林,无数双手托举着晓雯走向更远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