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本年度的南或河流域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中,新发现旧石器地点30处,其中至少有8处地点观察到原生地层。
南国都市报9月20日讯(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晓惠 通讯员 刘扬 马瑶 侯亚梅 史歆睿)南或河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金波乡石碌河上游的支流南或河北岸。2023年经联合考古队确认其文化遗存性质,2024年9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联合考古队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为了充分挖掘南或河遗址及其周边遗存的文化内涵,联合考古队还开展了针对南或河流域的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
本年度的调查以正在发掘的南或河遗址为中心,分向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进行了全面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30处,其中正在发掘的南或河遗址命名为第1地点(BN1),其他地点按发现的先后顺序依次编号至BN30。
本次南或河流域的专项调查工作共采集石制品1191件。大部分采集石制品分布于南或河两岸河曲弯道沉积区的I级和II级阶地,也有部分地点发现于更高阶地。各地点的石制品原料多样,有砂岩、凝灰岩、泥岩、灰岩、砾岩、沉积岩、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等,其中又以砂岩、灰岩为主。
联合考古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总体上各地点的石制品原料较为相似,但也发现由于南或河流域上下游基岩的不同,使得河流砾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导致上下游不同地点的原料种类和丰富度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石制品具有典型的中国南方砾石工业的特点,同时又包含典型的和平文化特征。据了解,和平文化指的是东南亚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是狩猎采集人群向定居人群过渡阶段的一种独特的石核工具文化。
比较而言,调查所得各地点石制品的文化面貌与发掘点BN1所获石制品面貌特征一致,已知其年代学数据可早至距今1.4万年。这是海南地区目前发现的遗址数量最多、单个遗址面积最大、石制品数量和文化内涵最丰富、年代最老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群。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调查地点经解剖仍保留有原生地层,为下一步在流域内系统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础和工作方向。从各调查点采集石制品的技术分析研究南或河流域该阶段的史前文化传统可以为解决中国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互动这一重大国际前沿学术课题提供重要线索。
更为重要的是,系统的考古调查数据显示南或河流域不仅仅包含一个或几个遗址,而是一个连绵分布的聚落群。这些史前原始聚落群在地理分布、环境背景和石器工业面貌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充分暗示出南或河流域该时段原始群落聚居体所享有的繁荣与兴旺业态。
而且从不同地点的石制品数量、类型丰富度以及石制品分布范围所指示的遗址面积情况来看,可能还可以区分出中心聚落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结构。此外,调查发现的聚落地理位置与现代村庄所在位置几乎重叠分布,这一点非常令人关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南或河流域的系统考古调查成果,显示出海南史前文化资源发掘与开发方面的巨大潜力,无论在考古新发现还是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共采集石制品1191件
石制品原料多样,有砂岩、凝灰岩、泥岩、灰岩、砾岩、沉积岩、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等
其中又以砂岩、灰岩为主
相关链接
南或河遗址
如何被发现?
南或河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
南或河是昌化江和石碌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其北岸西北方向距离金波农场十九队约1000米处,隐匿着一处意义非凡的所在——南或河遗址。
南或河遗址考古现场,四周植被繁茂,深藏于群山环抱之中。这么偏僻的地方,究竟是怎样的机缘巧合,才能让这沉睡万年的遗址重见天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介绍,最初发现遗址线索的,是山西省临汾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周易。2022年,他到南或河游玩时,在河岸边的露头剖面(指在地表或地下自然暴露或人工开挖暴露出来的地层剖面)发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石头。“凭借职业敏感,他大概判断这里有层位。”周易随后将自己的发现告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凌霞。
2023年春,赵凌霞与侯亚梅首次带队到南或河遗址查勘,确认其为一处以旧石器时代为主体的文化遗存,遗址分布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海南首次发现和面积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24年9月至12月,由侯亚梅担任考古领队,联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对南或河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侯亚梅带领两代学生,组成三代人的研究梯队,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的考古工作者,以及白沙黎族自治县、金波乡有关部门人员,共同投入到这场与时间的对话之中。
烈日下,他们头戴草帽,手持工具,在遗址现场有序分工。有人负责清理表层泥土,有人专注记录文物位置信息,还有人将发掘出的遗物小心封装。
“我们一开始觉得面积不算大,比较容易挖掘,没想到刚开始一个月就有了非常丰富且重要的发现。由于遗物密集分布,挖掘工作只能缓慢进行。”侯亚梅表示。
南或河遗址里都有啥?
南或河遗址地层保存完好,堆积厚,最厚处达4米,地层从上到下可分为9层。
无论是发掘出土的石制品,还是采集到的石制品,如今都存放在库房标本室,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可以看出遗址上原料丰富,古人的打制技术也相当成熟,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制作不同工具,以满足生活需求。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