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的一位小哥火了,两年来,他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儿”,被人们称为“卷尺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位“卷尺哥”所到之处、所指之弊,件件有落实,每个问题几乎都被有关部门“秒整改”。人们不禁感叹:“这就是深圳速度吗?建议全国推广。”
一把卷尺,一双眼睛,专盯公共设施的“小毛病”。快速响应,迅速整改,呼声背后见回应。城市治理,如何“汇民意”“聚民力”?
网友“卷尺哥”视频受关注 更多热心市民关心城市治理
拿着卷尺走在街头,专门对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和公共设施的“小毛病”。从路面破损,到盲道受阻等等,这位“卷尺哥”拍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问题视频已两年多,累计发布了千余条视频,既记录问题,也跟进整改效果。更重要的是,两年多来他反映的问题大都得到落实,整改响应迅速,被网友评价为体现了“深圳速度”,两者的有效互动也得到网友和市民的好评。
深圳市民田先生说,只要问题出来,立马就解决了,很迅速,印象很深的是有棵树挡在路的位置,第二天就被移走了。
这样的热心市民并非个例。在福州,拥有十五年市政工程经验的龚灿宁,自去年四月起,也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反映道路工程中的安全隐患。
对于一夜走红,深圳“卷尺哥”说:“我反映的问题,可以说是全部得到解决的。早期大部分是我自己去发现的问题,稍微有一点影响力以后,人家也会一发现问题就反馈给我们。感觉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去推动社会小小的发展,挺有成就感的。”
是不是有位“盯着账号的领导”?
官方回应来了
深圳“卷尺哥”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哪位领导老是派人盯着我账号”,是不是这么回事?视频账号上的内容是如何被发现的?
对此,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周剑明说:“其实我们没有‘盯着账号的领导’,但是深圳有一套盯着民生事项的平台和机制。以前政务服务叫‘接诉即办’,去年我们探索‘未诉先办’,主动从互联网切入,40多个主流平台,我们主动发掘线索,形成内容核实、主动立案、跟踪督办的一套闭环机制。”
周剑明表示,不仅仅是针对一位热心网友,全网提到的关乎深圳大大小小的事项,无论是建议类的,还是诉求,还是投诉,都有相应的线索征集发现。从去年到现在,主动发现线索17万条,内容核实完,目前已经建立5000多条工单跟踪闭环,而且绝大多数事项已经得到了很好解决。从原来的“被动响应”,向“被动+主动”迈进坚实的一步。
“今天发布明天解决”的速度
如何实现?
网友发布的问题,最快可能“今天发布明天解决”,这个速度是哪来的?
周剑明回应到,深圳市有一套常态化的、高效运转的平台和闭环机制,加上各单位的通力合作、快速响应,是一个协同的结果。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有加急响应,特别是涉及民生基本生活类的、交通出行安全类的,可以打上“加急”的标签,根据紧急程度,确保优先事项能进入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快速处置的部门也要第一时间响应。过程中,有媒体的广泛参与、平台的智能分拨高效运转、各部门的高效协作。
周剑明表示,不仅仅是针对这个特例,实际上它是工作的常态。
“问题清单”如何分工
才能确保各部门不推诿?
当一个问题是很多部门的职能叠加时,如何分派工作?怎么做到各部门不推诿?如何主动准确地派到相应职能部门?
周剑明说:“目前我们的事项清单已经前置划好18大类,4000多小类,所有的工单第一时间派发能达到98%以上。当然也有些事项清单存在职责不明确,毕竟还有2%难派发,我们有一套机制,叫“首办负责制”和‘快裁快处制’。
按照事项清单把工作派到某一个单位,按照首办负责,要接单、推进办理。
协同的单位一起会商,重新梳理事项的清单,确保理清职责。
下一次派单按照‘快裁快处’机制,更新到新的责任主办单位。”
如何从“办好一件事”
向“办成一类事”转变?
公众的参与度越高,反映的问题就会越多,在众多的问题里,有时要解决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类问题。怎么把一个问题变成系统问题去解决?
周剑明说:“深圳市从去年年初开始,就积极探索推动‘办好一件事’向‘办成一类事’转变。我们针对群众反映高频的痛点事项,按照类案来治理,每周各局办、各区都有一个‘每周一议’‘每周一评’,深入分析表因是什么、根因在哪里,怎么推动解决,怎么综合施治,从源头上前置解决。就像‘卷尺哥’视频里提到一些问题,客观讲不应该发生,发生了我们就治理。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件小事,当成关键大事来办。”
城市治理
如何呵护市民热情?
在深圳民意速办平台上,有一组数字:2000多人提了10次以上的意见,80多位“点子王”献计超百次。怎么让更多地方的意见平台,能像深圳这样,呵护住市民的热情?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愿意参与到城市治理中的,我们也是从中受益的。但是之所以有一些老百姓不愿意或者不敢去提出问题,很大的原因是,一方面老百姓可能不知道怎么去反映问题,同时我们很多老百姓反映问题之后石沉大海,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积极性,还有很多的老百姓可能担心去反映问题,别人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马亮建议,需要考虑怎么引导老百姓积极参与。比如:在渠道方面,要让大家像点外卖一样,很快就可以“一键直达”反映诉求,更简便。
积极性方面,政府部门看到诉求和建议,认真回应、及时解决,形成“双向奔赴”。
要保护老百姓的个人信息,让大家在反映问题的同时能够得到保护。
马亮表示,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问题,也需要行业知情人士参与治理。这种参与也可以朝前推进,不光是提出问题、提出建议,更要参与到政府治理的整个过程、深度参与,携手推进城市治理的优化。
(据央视新闻、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卷尺哥”的尺子
测的是城市治理精度
“卷尺指哪修哪,深圳小哥两年多次反馈,都被‘秒整改’。”最近,深圳的一位小哥突然走红网络。两年来,这位小哥带着一把卷尺,每天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多次发视频反映市政道路缺陷。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卷尺哥”,成为全网热议的“多管局局长”。
在“卷尺哥”的视频中,不论是设计不合理的斜坡,还是占道的树木、松动的井盖,又或是随时可能掉落东西的危墙,通通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这些视频发布后,深圳市政部门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响应,问题被“秒整改”,有的甚至当天就能迅速解决。网友们在点赞“卷尺哥”较真的同时,纷纷感叹:指哪儿修哪儿,深圳主打一个“听劝天花板”。
“卷尺哥”的细心发现,市民和网友的点赞传播,市政部门的迅速行动,这种环环相扣的良性互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城市共治图景。这些看似微小琐碎的问题,恰恰是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痛点,相关部门用“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的实际行动,再次诠释了深圳速度的新内涵。有道是,挑刺者常有,听劝者不多。恰恰是这种双向奔赴式的互动,既能激活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也倒逼治理部门提升服务效能,让城市治理从“被动解决”转向“主动作为”。
一枝一叶总关情,老百姓手里有卷尺,心里有杆秤。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既要看高楼大厦,也要看“卷尺哥”的存在,更要看管理者的倾听和实干。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终究离不开“把小事当大事、把百姓事当要紧事”的同理心和扎实工作。“卷尺哥”的尺子,测的是城市治理精度,量的更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