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海口实验学校初一年级 甘梓心
假期回老宅,我一边拿着手机刷短视频,一边对奶奶要去陶厂的提议表示不屑——在我眼里,陶艺是沾满泥土的老物件,土气又过时,哪比得上屏幕里的新鲜内容。可没想到,这次探访让传统陶艺与新潮传播撞了个满怀,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也拯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老厂。
奶奶是陶厂的老主顾。那天,她捧着刚做好的陶杯叹气:“厂子撑不下去了,没人来,师傅们都快没干劲了。”看着杯身温润的纹路,再看看手中的手机,我突然有了主意:“用镜头记录陶艺制作,让更多人看见它的美!”奶奶犹豫着点头,我立刻开始盘算拍摄细节。
第二天,我邀请厂里最年长的王师傅出镜。她手脚沾着陶泥,面对镜头紧张得手都发颤:“这老手艺,拍出来也没人看。”我赶紧打气:“您就像平常那样做,一定能打动大家!”随着转盘转动,王师傅渐渐投入,双脚踏着踏板,双手提拉按压,混沌的陶土慢慢舒展成花瓶的轮廓,线条流畅,韵味古朴。
我举着镜头,才发现曾经嫌弃的“土气”陶泥,竟是孕育美的载体。
“上色要慢,一层一层涂才均匀。”王师傅蘸取青釉,笔尖轻柔地划过瓶身。奶奶在一旁搭手提醒:“下手轻点,别捏变形了。”我盯着镜头里的画面,忽然懂了,这些步骤藏着手艺传承的密码。烧制时,王师傅哀叹道:“做了四十多年,就怕这手艺断在我们这代。”这话更让我坚定了做好视频的决心。
花瓶出炉的瞬间,青釉温润发亮,古朴又雅致。我把剪辑好的视频发上网,配文“藏在泥土里的中国式浪漫”,没想到收获了海量点赞。有人想来体验,有人打听厂址,订单渐渐多了起来,冷清的陶厂重新热闹起来,王师傅的脸上满是笑容。
如今再回老宅,我不再抱着手机消磨时光,而是主动拉着奶奶去陶厂。看着不同年龄段的人围在转盘旁,老师傅指导、年轻人学习,陶土清香混着欢声笑语,我愈发明白:传统从不是累赘,而是宝藏。当古老手艺遇上现代传播,沉淀的文化便有了新活力。就像那只花瓶,在新潮助力下,终于让更多人看见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便是传统与新潮相遇最美好的模样。(指导老师:慧子)
小AI点评
这篇《当陶艺遇到新潮》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自己从抵触陶艺到借助新潮传播助力传统陶艺厂重焕生机的经历。情节完整,从起初的偏见,到拍摄过程中的感悟,再到视频带来的积极影响,层层递进。语言质朴却富有感染力,如对王师傅制陶细节的描写。结尾点明传统与新潮融合的意义,主题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