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一些“教你带货”课程藏骗术,小心“精准被套”》的报道。当前,一些打着“教你带货”旗号、售卖所谓“课程”的网络骗局时有出现,引发群众投诉。记者从公安机关、市场监管、信访等部门了解到,这种新型犯罪分散,手法隐蔽,在法律法规上打“擦边球”,取证维权难度较大。
数万元买课钱“打水漂”
受害者多为女性、老人
2023年下半年,深圳市公安局龙华分局打掉一个通过短视频平台售卖带货课程进行诈骗的犯罪团伙,刑事拘留37人,涉及全国1600多位受害人,涉案金额2500余万元。
深圳市民黄女士向记者回顾了自己的受骗经历。她一直想做视频带货,在短视频平台看到有此类推荐就留了联系方式。对方声称提供教学课程,也可以帮忙运营,“抢的人很多”。到开“店”的阶段,他们可以代运营,提供网红帮忙卖货,不用自己每天辛苦。
在对方一步步诱导下,最终,黄女士先交了3000多元教学费用,后续又交代运营费,共计29800元,“一点用也没有,什么都没做起来,钱打了水漂”。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仅深圳某区就收到此类维权信访投诉600余件,涉及78家经营主体,网络平台新兴行业技能培训、售卖课程包等成为当地信访案件中,占比最高、矛盾最为突出、最难查处的新问题。
经查,一些公司宣传购买培训课程做短视频带货可轻松月入数万元,又以虚假刷单的方式给缴费学员造成流量提升、课程有效的假象,诱导其进一步支付数万元购买“内部引流渠道”。
不少想通过短视频平台带货赚钱,却又无法获得流量的群众,被精心设计的环节、话术步步引诱,“学费”越交越多,深陷骗局。据介绍,此类案件的受害者多为女性、老人。
据深圳市龙华区信访局介绍,此类机构在挑选诈骗对象时,刻意排除深圳本地客户,受害者分散各地,相关部门处置工作难度较大。作为“新问题”,该领域监管该由哪个部门主责,也存在争议。
引流、洗脑、造假……
层层套路让人深陷其中
卖课骗局为何容易让人深陷其中?经调查,公安机关发现此类新型涉嫌诈骗案件存在较为明显的套路。
第一阶段,引流。犯罪嫌疑人制作引流视频,宣传可通过短视频零成本赚钱、开小店,获取潜在受害者联系方式。
第二阶段,洗脑。犯罪嫌疑人主动联系具有开网店意向的客户,利用专业话术、虚假聊天记录,诱导客户购买其所谓的“课程包”。受害者被洗脑,此时嫌疑人就会推销所谓的线上教学及代运营服务,并与受害者签订线上合同。
第三阶段,造假。受害人缴纳费用、签订合同后,犯罪嫌疑人只是提供一些网上就能搜到的视频剪辑教学,并没有相关实质性培训。当受害者反映赚不到钱时,犯罪嫌疑人一方面向平台购买流量,或自行下单,购买少量低价商品等“刷单”,制造流量和订单暴增的假象。
与其他涉嫌诈骗案件相比,此类案件呈现一些新特点:
一是犯罪嫌疑人会实际运营一家或几家公司,包装成正规公司,但为了躲避打击,注册地址一般与实际运营地址不符,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二是通过手机号、居住地等个人信息,对诈骗对象进行筛选,一般不对同城的居民实施诈骗,防止受害人到公司讨要说法,以此来增加跨地域打击的成本;
三是当部分受害者意识到被骗时,犯罪嫌疑人会用部分退款的方式加以安抚,并与受害者签订“不投诉协议”,以此来要挟受害者不再通过报警、举报、上网曝光等方式维权。
缺监管 难定性 量刑轻
打击难度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基层的公安、信访、市场监管、社区等普遍认为,现有法律法规对此类案件较难定性和监管。
深圳市龙华区信访局相关人士表示,成人类培训机构不在“双减”范围,缺乏各层面的政策法规等监管文件,已有的指导性文件无法适应市场新变化。
此外,此类案件调查取证难度大、量刑威慑力不足。公安机关表示,此类案件属于刑事、民事交叉案件,要侦破并成功定罪,主要是辨别此类公司的主观意图,是否有完整、真实的账号代运营行为,是否有真实的履约能力。
当前,一些受访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一些平台对此类经营行为监管不严,算法推送又使得一些分辨能力较低、求财心切的群众“精准被套”。应当夯实平台监管职责,明确部门监管范畴,不让卖课骗局成为下一个社会风险点。
(据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