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献血这件事算是做完了。”今年4月28日上午,即将迎来65岁生日的海口退休教师吕奇帛,到海南省血液中心捐献机采血小板,为自己的献血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血液是“生命之河”,供养着人体全部器官的正常运转。捐献热血,可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吕奇帛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献”,总献血次数定格在153次;他每一次献血都是一次无言的善举,为病患点亮了生命之光。
6月14日,正值世界献血者日20周年,让我们致敬每一位无私奉献的英雄。
□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洪旭
A
献血成为一种习惯
他坚持献血27年
献血,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开始,吕奇帛坚持认为“没必要采访”。他每次献血都很低调,原本以为最后一次献血就像往常一样,默默献完血就离开。
然而,“最后一献”却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和感动。4月28日上午,吕奇帛在做献血前检查时,被工作人员告知这是他最后一次献血,“当时很多现场的献血者和工作人员过来跟我握手祝贺,还拍照留念,当时我也很激动。”
吕奇帛是一名20世纪80年代的“闯海人”。1988年2月,吕奇帛从黑龙江来到海口,成为海南华侨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在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虽然教理科,但他也喜欢看文学、社会科学类书籍。
他在海南的第一次献血是缘于买书。1998年2月,喜欢看书的吕奇帛到位于海口市明珠广场的创新书店买书,偶然间看到一辆献血车停在路边,工作人员热情地向路人宣传献血知识。
吕奇帛毫不犹豫地捐献了全血200毫升,这是他在海南的第一次献血。吕奇帛回忆,其实早在大学时期,他曾献血帮助同学,工作后在黑龙江也曾献过几次血,但当时没记录已无法查询。
血液是可再生资源,但健康适龄的人才能进行无偿捐献。因此,献血成了挽救生命的善举。
在吕奇帛的身上,看书与献血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献血车就停在海口明珠广场的路边,他每次去买书都会路过。因此,后来他的很多次献血,都是在买书路上完成的。
查询吕奇帛的献血足迹显示:1998年,献全血1次,200毫升;1999年,献全血2次,共800毫升;2000年,献全血4次共1600毫升;2001年,献全血3次共1200毫升……
“献血可以救人,那我就一直献啊!”吕奇帛说,献血是一件好事,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碍,献血可以救人,这是大家都可以做的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除了捐献全血外,还可以通过机采的方式捐献成分血,比如血小板。具有止血、凝血功能的血小板,是临床医疗救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在医护人员的科普下,2004年8月18日,吕奇帛第一次机采血小板。
渐渐地,吕奇帛开始定期献血。“献血是我能做的力所能及小事,只要有机会,时间允许,身体条件允许,就会去献血。”在吕奇帛的生活中,献血已成为一种习惯,只要达到献血条件他都会献血。
B
患者有紧急需求时
半夜找他,也会来献血
由于血管不明显,每次献血吕奇帛都有些担心扎不上。
采访中,吕奇帛抬起左手臂,用右手指着左手上臂扎针献血后留下的疤痕幽默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每次受伤的总是你。”
原来,吕奇帛右臂血管不明显,每次献血都选择左手臂扎针,“应该扎130多次了。”这些疤痕成了他无私奉献的见证。
虽然每次机采血小板扎针都怕疼,吕奇帛都坚持到最后。“我从来没有放弃的想法。”吕奇帛说。
据海南省血液中心统计,截至2024年4月28日,吕奇帛献血次数为153次,其中献全血15次,全血献血量5800毫升;机采血小板138次,机采血献血量223个治疗量。
“我最后一次献血,护士扎得特别好,真是一点(疼的)感觉都没有。”回想起“最后一献”,吕奇帛竖起大拇指,称赞护士扎针很棒,没有感觉到痛。
回想整个献血历程,吕奇帛坦言,并没有刻意去达到什么目标,只要献血可以救人就去献。
“他是一个比较积极、开朗的人,也是无私且非常有爱心的人。”海南省血液中心机采科副主任秦浩义说,吕奇帛定期献血,没什么事没有生病的话,时间到了就会过来献血;当患者有紧急需求的时候,半夜打电话给他,他也会来献血。
为了献血,吕奇帛都会提前两天安排好献血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休息。“捐献血小板要求要求比较高,还好我平时吃得比较清淡,作息也比较规律,一般献血当天早上喝咖啡,吃点面包就去献血了。”吕奇帛说。
C
用热血挽救生命
“您就是英雄!”
“尊敬的吕奇帛先生:感谢您参加无偿献血!检验结果:合格,血型:O型。”4月30日,吕奇帛收到一条海南省血液中心发来的短信,这证明他献的血液合格,能用于救治病人。
随后,吕奇帛又收到一条短信:“尊敬的吕奇帛先生:您捐献的血液,已发往医院救治患者,用热血挽救了不可重来的生命,您就是英雄! ”
每次献血后,吕奇帛都会收到两条短信,每次看到短信,内心涌上一股暖流,这也正是他献血的意义。
自201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海南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规定,将献血年龄延长至6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献血者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5周岁,这也是目前全国规定献血年龄上限最高的地方条例。
5年前,得知海南有这一献血政策后,吕奇帛决定继续献血,直到65岁生日前的“最后一献”。
“现在,也有很多新生代参与献血,无偿献血队伍在不断壮大,这是好事。”吕奇帛说,一次次献血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血液的宝贵,希望更多人加入其中,帮助更多病患点燃生命的希望。
见面时,吕奇帛的手提袋里,装满了近年来他荣获的多个全国无偿献血荣誉证书,有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9年度无偿献血功勋奖等。
平凡人做着不平凡的事。除了参与无偿献血,热心公益的吕奇帛还参与无偿献血宣传,他曾跟海南省血液中心前往澄迈、万宁、三亚等市县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科普,倡议、带动更多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受他的影响,两个哥哥主动参与无偿献血。
此外,吕奇帛曾登记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但直到超龄也未配对成功。
每一位无偿献血者都是挽救生命的英雄,他们像吕奇帛老师一样,平凡却不普通,用热血奉献为无数垂危的病患撑起生命之伞。
据了解,目前海南省平均每天需要至少600人的爱心奉献才能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海南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共有近7000余人次的60岁以上献血者继续奉献余热,为海南省无偿献血事业奉献了不容小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