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6月13日讯(记者 苏桂除)针对海底考古在作业中如何保护文物安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传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深海考古文物提取方面,在作业时没有办法通过潜水员下去用手把文物提取上来,所以深海所通过潜水器机械手替代人手的方式去完成。
“机械手要保证文物的安全,一是文物不能破损,二是瓷器表面的纹饰也不能够破损。”陈传绪说,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深海所将潜水器过去用的金属材料的机械手,替换成了一些柔性材料的机械手,这样既不会损害文物表面的纹饰,也能够具备足够的握力,将文物采集上来,并随着潜水器回到水面,然后由考古专家对文物进行整理。
“水下作业按照一个潜次,一般是8小时。”陈传绪说,提取文物的数量,不是无限制的提取,而是按照考古专家的要求,有的时候会提取几十件,有的时候会提取十几件,“都是按要求来执行的”。
他说,潜水器每一次从海面下潜至海底作业的速度是每分钟35米,南海沉船遗址海深1500米,一次下潜差不多需要40分钟左右,往返约一个半小时,在水下作业的时间约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