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8日,是第14个“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消除肝炎,积极行动”。那么,生活中得了肝炎有啥症状?该如何科学防治肝炎?如何科学护肝呢?
近日,南海网、南国都市报邀请海南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海南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健康科普(感染性疾病防治)专家吴彪;海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海南省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专业委员会秘书李盼盼做客直播间,解答和科普肝炎防治、护肝相关的知识,以进一步提升全民肝炎防治意识。
得了肝炎有哪些症状?
肝炎是否会传染?
李盼盼表示,肝炎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酒精、药物、化学物质、自身免疫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的统称,比较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也有其他因素导致的肝炎,比如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
得了肝炎有哪些症状?李盼盼表示,不同类型肝炎可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如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厌油、腹胀、尿黄、肝区压痛、肝掌、蜘蛛痣等,黄疸型肝炎可有黄疸出现,重型肝炎可有神志改变、嗜睡等精神神经症状和体征。此外,急性肝炎常出现症状,但慢性肝炎可能没有明显不适。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经过正规的一些护肝这些治疗的话,一般都是在半年内可以痊愈,对身体的影响的话是相对比较小的;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肝炎是否传染,主要由病因决定。”李盼盼表示,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如患者误吃误喝含有病毒的食物或水可导致感染;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包括血液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文身、穿耳孔等)。其他非病毒性肝炎无传染性。
李盼盼提醒,乙肝和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不会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
如何科学规范治疗肝炎?
乙肝能治愈吗?
李盼盼表示,肝炎患者应遵从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其中,甲肝和戊肝绝大多数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经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半年内可完全康复。如果老年人或孕妇感染了甲肝或者戊肝,有可能转为重症肝衰竭,一定要引起重视。对于乙肝和丙肝的治疗,主要就是抗病毒治疗,目前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相对较难。
此外,丙肝也容易转为慢性,经过规范全疗程的抗病毒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经过3~6个月可以实现治愈。另外,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避免酗酒、吸烟、不合理用药。
吴彪主任表示,目前乙肝临床治愈是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对于儿童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单纯携带者。目前,治愈方法主要是抗乙肝病毒治疗,临床实践证明,口服药物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序贯或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截至2024年6月底,成功入组27814例,实现HBsAg清除的6448例。
生活中如何预防肝炎?
李盼盼表示,肝炎可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药物阻断等方式预防。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
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但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丙肝是可以预防的。比如,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杜绝非法采、供血;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等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生活中如何保护肝脏?
李盼盼说,保护肝脏须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忌酒,饮酒没有“适度”一说,任何一滴酒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第二,饮食均衡,营养足够但不过量,控制脂肪摄入量。
第三,作息规律,睡眠充足,坚持锻炼。
第四,合理用药。
第五,重视预防接种,做好定期体检。按计划给小宝宝接种乙肝疫苗,乙肝高危感染风险或特殊岗位的成年人及时补种乙肝疫苗。
第六,出现食欲减退、乏力、睡眠不好、面色发黄等异常症状的话,尽早到医院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洪旭 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