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28日 星期日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9项~~~——北京中轴线承古拓今谱新曲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9项

一城聚一线 一脉长相承

——北京中轴线承古拓今谱新曲
  7月21日在北京正阳门箭楼上拍摄的前门大街和远处的永定门。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始建于元代,成型、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自肇建迄今,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9项。

  纵贯南北 穿越古今

  北京正阳门箭楼外,前门五牌楼附近,一个临时保护方舱内,正阳桥遗址揭开神秘面纱。

  经过考古发掘,历经岁月沧桑的正阳桥桥洞清晰可见,一座石质镇水兽匍匐在东南角雁翅泊岸上,它的嘴角、脊背、头部犄角等部位上的纹饰格外精美。

  “正阳桥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座单体最大的桥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这座镇水兽体量大,与正阳桥的规制相呼应。数百年来,它的位置一直没有被扰动,为我们复原正阳桥的空间位置提供了精准的坐标。”

  揭示历史细节、恢复历史风貌、丰富历史内涵……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文物腾退保护利用等工作,北京中轴线的历史画卷变得更加真实、立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是一个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它将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有机联系起来,其多元化的空间组织为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

  “近年来,作为15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考古成果颇丰。除了正阳桥遗址,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珠市口段排水沟渠遗存等,实证了北京中轴线历代沿用的史实,增强北京中轴线历史信度。”张利芳说。

  从正阳桥出发、一路向北,700多岁的万宁桥保持着从元代至今的交通功能,证明了元、明、清三代中轴线的重叠关系。

  吕舟说,北京中轴线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其建筑与景观集中呈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

  古韵新生 活态传承

  走进北京中山公园,古木高耸、绿草青青,曾经的皇家祭坛环境清幽。

  “这里是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开端。”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说。

  据史料记载,理想国都的核心布局可以概括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太庙与社稷坛东西对称布局,体现了“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从明朝保留至今的社稷祭坛由青白石砌筑,祭坛上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

  历经多年公众化转变过程,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故宫、太庙、天坛、先农坛等昔日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均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或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延续居中、对称的原则,体现出对北京中轴线建筑景观秩序的尊重,反映中国传统规划原则、建筑审美倾向在当代的延续。

  北京钟鼓楼是“后市”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与天安门、端门、故宫构成的朝堂空间,共同展现了中国古代“面朝后市”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元代时,地安门外大街曾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时至今日,这条大街沿线依然分布着大量的商业店铺。近年来,北京从功能业态、建筑风貌等方面提出保护管理措施,鼓励发展与街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相关的业态。

  时代命题 北京经验

  夏日,天坛公园祈年殿前,游人熙熙攘攘。近年来,经过腾退保护,天坛的历史风貌得到极大的恢复,这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近年来,北京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出台以来,“老城不能再拆了”成为社会共识。

  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不仅让中轴线上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让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

  北京加快运用数字化手段,为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赋能:搭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为中轴线的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建立“多模态”的数字资源库,探索中轴线数字资源在音乐、文创衍生等多元文化艺术场景中的应用……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不仅有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且包含保护协调机制的搭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阐释展示体系的构建。”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在北京中轴线10多年的申遗过程中,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得到了有力保护。

  “北京中轴线承载的是一个古今交融的大国首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邓超说,“未来,北京中轴线上将会有更多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古迹,让公众能走得近、看得到、读得懂。” (据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罗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9项~~~——北京中轴线承古拓今谱新曲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凯旋 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第003版:感动海南2024十大年度人物评选
   第004版:凯旋 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第006版:海南“村VA”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
   第007版:城事播报
   第008版:国内新闻
一城聚一线 一脉长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