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29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半个多世纪代代传承~~~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个多世纪代代传承

造就古朴的莺歌海老盐晒制技艺

  盐农在收盐。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王程龙摄

  莺歌海盐场。记者 张宏波 摄

  莺歌海盐场。(资料图片)

  扫码看视频

  如果一个地方可以用味道来描述,那莺歌海的味道,一定是老盐味。

  这是一种咸中带甜的滋味。

  咸,是盐的本味。莺歌海老盐产自莺歌海盐场,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一直传承着古朴的老盐晒制技艺,每一粒老盐都历经多道工序,融合天时、地利与人和。

  甜,是源自莺歌海老盐背后的故事。这里的老盐晒制技艺依靠师徒相传,一代代“老盐工”挥洒汗水,贡献智慧,方才结晶为一粒粒饱含匠心的莺歌海老盐。奋斗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也承载着海南饮食文化的族群认同和集体记忆。

  今年初,“莺歌海老盐晒制技艺”成功入选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值三伏天,莺歌海盐田里,盐工们的劳作声在回荡。抬眼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盐田一望无垠,晶莹剔透,映射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南国都市报记者 张宏波

  依山面海 占尽天时和地利

  《中国盐法通志》记载:“盐之质味,海盐为佳,井盐池盐次之,海盐之中,滩晒为佳,煎盐板晒又次之”。早在唐代乾元元年(758年),海南岛就有近海老百姓煮海水为盐的记载。虽然海南沿海皆能产盐,却唯有莺歌海盐场晒盐条件最优渥。

  这种“天赋”是上天赐予的。莺歌海盐场靠近赤道,日晒充足、气温高,莺歌海及周边开阔地区年均温度为25.2摄氏度,最低月均温度也有20摄氏度,平均年日照约为2354小时,常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雨量少且集中在秋季,连晴天长,有力促进了海水蒸发和海盐晒制。同时,莺歌海盐场“身后”的尖峰岭,阻挡了来自东北的湿冷水汽和来自东南的湿热水汽。而莺歌海临北部湾与南海的一侧,则被越南的高原挡住了来自西侧的风雨,形成天然的最佳晒盐场地。

  连晴天数对于老盐的晒制十分重要。据莺歌海盐场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年中老盐的晒制从每年3月—5月开始,此时气温不高,可以防止海盐结晶速度过快而导致出现复合晶体,把握初产时间是老盐正六方体性状、不易碎损的关键。普通海盐晒制周期为29天,而莺歌海老盐晒制必须历时100天以上,且整个过程不能下雨。连晴百日实属难得,因此莺歌海老盐也非常珍贵。

  更为难得的是,莺歌海盐场周围没有排注大量淡水的河流,海水含盐量浓度高,常年保持在3.5波美度左右的较高浓度。海水清洁含沙量少,常年保持清洁,为制盐提供了优越的原料。一条长约300米的纳湖道使海水无需增加动力,随潮汐自然流入贮水库,为海盐生产提供了极大便利。

  技艺独特 结晶工艺师徒代代相传

  莺歌海盐场占尽了海盐生产的天时地利,但更重要的还是人和。

  15岁开始在莺歌海盐场工作的“盐二代”、“莺歌海老盐晒制技艺”非遗传承人赖清海说,莺歌海老盐晒制虽大抵遵循传统制盐步骤,但又有非常多的讲究,并非想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

  老盐生产采用老传统工艺,需要经验非常丰富的操作人员,俗称“老盐公”,他们是老盐制作的关键。简单来说,30公分左右水深的盐池能保障盐晶体慢慢成长,25度至27度的卤水浓度是老盐生长的绝佳条件,但要准确的把握蒸发量、卤水的新鲜和饱和度以及结晶池卤水的深浅,就需要“老盐公”时常监测卤水浓度、及时调整每日松盐的最佳时间和次数。

  结合一代代“老盐工”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传承下来的方法,如今,莺歌海老盐采用“新、深、长”结晶工艺,即“新鲜饱和卤水”“深水晒制”“长期结晶”,可确保老盐的氯化钠含量超过95%。

  而老盐在收取时也有讲究,一般分二批次操作,第一次收取颗粒合格的老盐,剩下的当普通海盐收集,一般情况下是收七留三,即收取七分左右的老盐,留下三分左右当作普通海盐。最后是存储,老盐需要在陀地上经过暴晒、风化、沉淀5年,再转至高温仓进行10年以上长时间驻藏,最终凝结成一粒粒饱含匠心的莺歌海老盐。

  “老盐晒制技艺都是师徒代代相传,纯人工、纯天然、时间酝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赖清海说,莺歌海老盐晒制技艺条件极为苛刻,只有满足三个条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老盐。

  传承创新 老盐场焕发新生机

  莺歌海盐场建于1958年。1988年,莺歌海盐场产能突破了30万吨,被冠以中国三大盐场之一的称号。时间飞逝而过,随着生产设施设备逐渐老化,加上盐业体制改革影响,莺歌海盐场生产规模早已不复曾经。

  而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莺歌海老盐晒制技艺也面临危机。海南省盐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雅琴说,由于莺歌海老盐晒制结晶等相关制作技法的具体内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求随着气候等具体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变化。相关具体制作项目的传承,都必须需要经过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因此,在传播传承方面主要是以口口传承的方式进行,这也给完整的莺歌海老盐制作技法存续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长期的积累,莺歌海老盐已经成为当地颇具代表性的特色产品,负载着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文化传统与象征性的符号讯息,在传承制盐文明、体现海南文化多样性、承载记忆方面具有独特意义。

  老技艺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尽管赖清海今年已经53岁了,但为传承好技艺,他一直在探索。“目前,我们新研制出了飘花盐,这种盐不仅晶体透亮、颗粒度均匀,且氯化钠含量也非常高。”赖清海说,飘花盐是大家反复摸索后实现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去年,莺歌海盐场的食盐产品,已成功打开了广东、广西、贵州、四川4个外省市场,并形成了复购,全年销售量超过1500吨。” 赖雅琴表示,老盐场正在焕发新活力。

  去年底,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开通,莺歌海盐场奇特的“天空之境”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打卡,莺歌海海盐晒制技艺和发生在这里的艰苦奋斗故事,也正在为更多人所知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半个多世纪代代传承~~~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城事播报
   第003版:特别关注
   第004版:凯旋 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第005版:凯旋 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第006版:海南“村VA”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
   第007版:城事播报
   第008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9版:城事播报
   第010版:非遗里的海南
   第011版:公益广告
   第012版:卖报小行家
   第013版:国内新闻
   第014版:南国好彩
   第015版:萌新闻
   第016版:习作
造就古朴的莺歌海老盐晒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