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中学八年级直升(2)班 朱可馨
生命就像一首诗,辞藻纵横于笔墨之间,格律在其中隐隐浮现;生命就像一条船,驰骋扬帆于海浪之间,航线在坐标纸上严格呈现;生命像一首歌,音律萦绕于天地之间,乐谱在身后默默谱写。生命可以拥有风一般的自由,却一定要有风筝那样的细线。那是象征信念,寓意自由,代表尊严的生命底线。
生命的底线,是“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信念底线,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底线,也是“蓄须明志”的尊严底线。
信念的底线,镌刻在一位英勇就义的抗日女英雄的生命里。在刑场上的她血肉模糊,身上止不住的颤抖,9个月的酷刑,并没有迫使她向敌人透露半点我党的情报。她——赵一曼从不是一个怕死之人。在临终前她心中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安危与在家乡的儿子。“砰——”一声枪响,抗日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9个月的严刑拷打,赵一曼守住了信念的底线。
人格的底线,镌刻在一个辞官归隐的诗人的生命里。傍晚,他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抬眼,无意间看见南山。一首《归去来兮辞》表明他归隐的决心,自此,无论是朋友劝说,朝廷征召,他都不再出世,一直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生活。他——陶渊明毅然恪守人格的底线。
尊严的底线,定格在一个不肯为日本人唱戏而蓄须明志的艺术家的生命里。曾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声称自己不再唱戏,并从上海搬到了香港。在日本人来请他合作拍电影时,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位玉树临风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满脸胡须、老态龙钟的梅兰芳,因此就放弃了与他合作的念头。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兰芳又站在了舞台上,与祖国人民分享胜利的喜悦。这一刻,他知道自己守住了尊严的底线。
“风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怀”。君可听,赵一曼英勇就义时坚守爱国底线,高呼“甘将热血沃中华”;君可见,梅兰芳先生坚守人格底线,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唱戏;君可闻,南山下传来的一抹暗香,是陶渊明表达捍卫人格底线而毅然辞官的决心。
没有功名又何妨?没有利禄又何妨?没有浮华又何恼?只要坚守底线,灵魂的光芒穿越千年,品格的高贵顶天立地。
(指导老师:文必成)
小AI点评
文章开头以诗意的语言将生命比作诗、船、歌,并巧妙地引出生命的底线如同风筝的线,既自由又有限制,比喻新颖贴切。文章主体分别通过“信念的底线”“人格的底线”和“尊严的底线”三部分进行阐述,例证典型,说服力强,层次分明,使得文章内容丰富且有条理。文章诗句引用丰富恰当,排比句、比喻句出彩有气势,显示了作者良好的文字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