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命名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海南省人民医院护师陈珊珊入选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
据介绍,2024年8月3日,在海口飞往北京的CZ3119航班上,一名孕25周的产妇意外分娩。危急时刻,搭乘该航班的陈珊珊在万米高空对该早产儿进行两次紧急救护,用她的勇气、专业和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同年,陈珊珊先后入选2024年三季度“海南好人”、获评“感动海南的身边好人2024十大年度人物”。
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燕珍
看宝宝们睡得好,内心就很幸福
3月12日9时许,和同事做好交接工作,陈珊珊一脸疲惫地步出新生儿科,当天她从凌晨1时30分到9时在科室值“大夜班”,一晚上,她来回从这张病床走到另一张病床,照顾住在普通病房的一些患儿,给患儿用药、换尿布、喂奶……还要随时观察新生患儿的身体情况。
“一刻都不能放松,还要战胜困意,其实挺累的,但是看着宝宝们像个小天使一样睡得很好,我感觉内心就很幸福。”陈珊珊笑着如此说道。当天,一觉睡到下午两点多,陈珊珊才稍微感到有了一些精神,在15时左右,她又匆忙赶去参加医院组织的护士分层理论培训课。有时候一周遇到两个大夜班,因为工作需要充沛的精力,那陈珊珊可能这一周基本除了工作,大多就是睡觉休息了。
“新生儿科的值夜班可能和别的科室不太一样,我们看护的都是新生患儿,这些新生儿一出生可能有黄疸、肺炎、早产等情况,需要更细心的呵护。我们是全封闭式的管理工作环境,按规定患儿家属是不能在病房里的,都是由我们医护人员照顾新生患儿的用药以及洗澡、换尿布等各种日常,所以一听到患儿的哭声,我们就知道‘来情况’了,值班时需要走来走去。”据陈珊珊介绍。
陈珊珊今年29岁,老家在澄迈。在新生儿科工作近8年,目前在日常工作中,陈珊珊主要负责新生儿科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生命体征监测及常规护理,并协助医生进行新生儿各项检查与治疗。
万米高空对早产儿紧急救护
“当时多亏有陈珊珊和2名医生挺身而出以及多方联手的紧急救护,为我们宝宝在极端险境中有了一丝生存机会。”如今,宝妈张女士回想起2024年8月3日那一天,仍然深感历历在目,心惊胆颤。
那天,在海口飞往北京的CZ3119航班上,孕25周+5天的张女士带着4 岁女儿前往北京探视长辈,怀孕六个多月的她刚刚做完产检,报告显示一切正常。当天,乘坐同一个航班的陈珊珊将去北京培训。从业七年多来,这还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学习。
谁知在飞机刚起飞一小时左右,张女士突然感到腹痛,去洗手间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意外分娩。“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当时又没有其他家人陪同在身边,我真的绝望又无助。”张女士说。
危急时刻,乘坐同一个航班的陈珊珊挺身而出,当看到被胎膜包裹着的新生儿,那时的她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将胎膜撕开。可破膜后,新生儿无生命体征,全身苍白,无呼吸、心跳、脉搏,刺激几次无反应。她意识到当务之急是保温和新生儿复苏。
随后,在万米高空上,陈珊珊对新生儿进行两次紧急救护,最终帮助宝宝脱离生命危险。随后,在多个部门的协调和帮助下,飞机成功备降长沙黄花机场,由于早产儿病情危重,陈珊珊随车护送宝宝到邻近医院。“当时距离产妇分娩过去了一个半小时,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手已经接近麻木。”陈姗姗回忆道。
3月13日,记者联系上宝妈张女士了解到,去年11月7日,宝宝平安出院回到父母的怀抱,张女士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目前张女士带着宝宝在海口生活。
对于获得此次的荣誉,陈珊珊表示:“这份荣誉是对我的肯定,我将以这份荣誉为目标,未来更要好好努力,继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各项能力,如有机会就申请下乡,为更多需要的群众服务。同时,我会做好自己岗位职责,做好医务人员的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