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海南高校的“深度求索”:~~~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高校的“深度求索”:

探寻“AI+教育”新模式

  海南师范大学学生们正在上《DeepSeek大模型应用与实践》课。海南师范大学供图

  海南大学第三届科技文化节现场。

  记者 潘頔 摄

  精彩纷呈的无人机表演、充满科技感的智能机器人互动、新奇有趣的3D扫描机体验、多样化的科研农产品试吃……4月26日,海南大学第三届科技文化节在海甸校区体育馆拉开帷幕,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科技盛宴。近期,国内众多高校陆续宣布开展DeepSeek的实践应用,不少学校本地化部署了“满血版”DeepSeek,海南各高校也纷纷掀起了一股“AI+教育”热潮。积极拥抱AI时代,海南高校将迎来哪些改变和挑战?南国都市报记者 杜倬荷

  AI赋能课堂

  从“效率工具”到“学习搭子”

  “用AI一天读10篇外文文献?”“文科生也能用大模型写代码?”“拥有属于自己的AI助教?”……近日,海南师范大学一门名为《DeepSeek大模型应用与实践》的研究生公选课“火”了。

  凭借“满血版DeepSeek硬核配置”“零基础玩转AI”“实战式教学”三大标签,该课堂在开课首周便“引爆”校园——原计划50人的课堂报名人数达180人,开课时可坐216人的教室座无虚席。

  这门课究竟为什么这么“火”?

  中国教育科研与计算机网主干网海口核心节点主任、海南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负责人何书前介绍,这是一门“按需定制”的实践课。针对选课学生中文科生占比高、技术基础差异大的特点,课程采用了“需求驱动”模式:课前收集学生实际研究场景中的痛点(如调研数据处理、模型可视化搭建),课堂随机抽取案例进行针对性讲解。

  同时,教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AI“分身”,是该门课另一个吸引人的亮点。根据授课教师的规划,课程后期将引入多模态应用模块,指导学生利用DeepSeek技术生成个性化AI数字人。“通过采集个人声音与形象数据,学生可创建专属数字助手,为教学资源优化提供新思路。”何书前说。

  据悉,海南师范大学本地化部署的“海师满血版DeepSeek”具备数据安全、个性化升级、实战经验积累三大优势。目前,该校内DeepSeek平台日均访问量达数百次,师生已借助AI实现外文文献高效阅读、代码辅助生成等功能,初步验证了技术赋能教学科研的潜力。

  在海南高校中,本地化部署“满血版”DeepSeek并非孤例。当前,海南大学成功上线了基于大模型的校园智能体“小海”,并本地化部署满血版DeepSeek大模型,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稳定的本地化AI服务;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成功搭建了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DeepSeek R1-32智能计算平台,并发布校内专属AI助手“海科小智”;海南医科大学使用DeepSeek大模型结合WPS、学校招生网等平台实现本地化使用,主要应用在日常管理、教学以及科研当中。

  “‘小海’凭借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不仅能够精准为我们提供24小时的个性化学习生活支持,还能辅助我们深度思考,激发学习灵感,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搭子’。”海南大学学生表示。作为海南医学院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联合培养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海南医科大学彭彬瑞表示,DeepSeek的“满血版”部署让其同时受益于琼英两地的教育资源。

  校园有了“新助手”

  AI助力高校构建教育新生态

  当前,全球正经历从信息化辅助向数字化重构的颠覆性变革,AI技术既冲击传统教育模式,也为教育创新提供新机遇。

  今年春季学期伊始,海南大学全面启动AI赋能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开展“AI+”教育教学试点改革,搭建功能完备的AI课程教学中心平台,打造一批AI示范课程,开发满足不同学科需求的专属大模型,服务不同学科领域的教与学,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该校还全新上线200门数字化课程及AI教学工具,学在海大智慧课程平台、海南大学智慧教务数据中心等数字管理平台“亮相”校园,以智能化手段优化教学流程,为师生带来更加高效、智能、贴心的信息化服务。

  此外,由海南大学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自主研发的“海南大学AI教务员辅助办公系统”于今年2月正式上线内测,通过本地部署DeepSeek,创设三名“AI教务员”进行智能化办公辅助,帮助教务人员在繁杂的业务中提高效率。

  海南医科大学教授黄斌文带领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深度学习、参数拟合、智能推理等能力从海量的脑电测试数据中找到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电信号特点,为实现轻度认知障碍大规模筛查和精准诊断提供一种普适性强、易操作且高效低成本的新型工具。

  该校还通过DeepSeek的实时交互能力与考生和考生家长进行智能问答,如根据用户问题帮助其获得专业、录取、招生计划、志愿填报等信息;帮助学生快速查询校园设施的开放时间、位置信息等,并提供相关注意事项等等,广受考生和家长好评。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海科小智”通过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为师生提供24小时个性化的智能支持,提供了专业课程解析、考试重点提炼、制定复习计划等功能,还为科研项目提供智能平台,适应行业新动态。

  同时,该校率先将人工智能引入通识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普及AI基础知识,推进数字化与教学全周期的深度融合,打造了完善的AI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该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模块已经开发完成,并于今年9月起面向全校开放选修或必修。

  “我们还探索实施了“专业+人工智能应用”教学模式,将AI技术融入各专业课程之中,计划逐步实现全校本科专业智能化教学的全覆盖。”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阚继承说。

  技术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谨防对AI的过度依赖

  技术为教育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高校带来高效智能的同时,DeepSeek的广泛应用是否会让师生变得更依赖技术、懒于思考?

  部分高校教师认为,AI时代的教学变革不应仅局限于技术的应用,“AI+教学”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DeepSeek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确实在人才供给侧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白颢提出,“例如是否会由于DeepSeek的广泛应用而导致高校师生丧失教学和学习的主动权,甚至进而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等等。”

  对此,该校采取了系列举措:一是开展关于大模型技术使用的专题讲座和工作坊,帮助师生了解AI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二是组织制定使用大模型技术的具体指导原则,明确指出哪些工作适合使用大模型技术辅助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个人独立思考解决等等。除此之外,该校正积极推进平台二期建设,计划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AI+学科”交叉创新,培育出5个校级重点科研团队。

  “DeepSeek只是一个智能工具,是否产生懒于思考等行为结果还是要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学校总体还是鼓励师生尽可能多用DeepSeek工具不断提升教学和学习效率,同时站在DeepSeek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精进我们的思考能力。”海南医科大学教授黄斌文认为。

  “我们不应否定DeepSeek在赋能学校推行智慧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看到DeepSeek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所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产生的副作用是次要的,并且并非不可避免,关键是要能够引导师生正确使用DeepSeek,避免过度依赖。”白颢说。

  海南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数字赋能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突破口。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通过智能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高效科研支持,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科创新发展和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路径。

  如今,越来越多高校巧用AI、大数据,打造适配教育现代化的智能教学模式,夯实数字化基建,构建优质校园网络。未来,海南各高校还将借助技术搭建专属教育模型、创设智能体,让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全程,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创新人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海南高校的“深度求索”:~~~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时政要闻
   第003版:城事播报
   第004版:南国文旅
   第005版:南国文旅
   第006版: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路”越山海 从解放之路到开放之门·数路
   第007版: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特刊
   第008版: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
   第010版: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
   第011版:南国智库·观察
   第012版:城事播报
   第013版:南国聚焦
   第014版:南国聚焦
   第015版:国际新闻
   第016版:习作
探寻“AI+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