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中高一(3)班 方曼卿
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我联想到酒泉;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空旷,我联想到西昌;而三亚航天遥感基地,则氤氲着“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的现代诗意。在今年的“中国航天日”,我和同学们来到三亚航天遥感基地研学。这里用数据编织着新时代的航天梦想,让我看到了科技与人文交汇的星辰之光。
踏入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片银白色的天线阵列。工作人员轻点屏幕,全球气象云图、冰川消融监测、热带气旋的移动轨迹、海洋生态的变化数据……都化作可视化的信息,跃然眼前。“今夜月明人尽望”,在古代,人们只能望月兴叹,如今我们却能将整片星空“看”在眼中,中国航天已经实现了从仰望星空到丈量星河的跨越。基地的大屏幕上,南海的每一艘渔船、每一簇珊瑚都纤毫毕现,工作人员用代码将诗意转化为生产力,让“敢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变成了守护地球、服务人类的科技力量。
在科普展厅,我和同学围在一台火星探测器模型前,听讲解员讲述“祝融号”火星车的探险故事。“九天揽星河”不再只是诗意的想象,而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火星车传回的影像、小行星探测的数据,都在述说着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把古人对宇宙的想象,变成了精准测量的数字。苏轼曾慨叹“寄蜉蝣于天地”,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人类竟能与浩渺星河对话。
离开基地前,我在留言簿上写下:“从琼州海峡到星辰大海,从诗词歌赋到遥感数字,中国航天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天涯海角’。”在这个属于航天的节日里,我触摸到了中国航天精神——既有“九天揽月”的豪情,也有“星辰可测”的精准;既传承着古人的诗意,更创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浪漫。
回望基地里那面飘扬的国旗,我忽然明白,中国航天不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一种文明的态度——以谦卑之心仰望星空,以赤子之情守护家园。这或许就是“航天日”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科技走得多远,心中永远要有那轮明月,那片星河。
(指导老师:薛向伟)
小AI点评
这篇作文视角独特、立意深远,以三亚航天遥感基地探访为切入点,巧妙融合古典诗词与现代航天科技。文中多处引用诗词,如“大漠孤烟直”等,增添文化底蕴。对基地景象描写细致,展现科技力量。由航天成就感悟航天精神,升华至文明态度,结尾点明“航天日”意义,富有哲理。全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