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青少年情绪障碍门诊,16岁的小宇第三次卷起衣袖,胳膊上纵横交错的伤痕格外刺眼。这种行为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由双相情感障碍导致。怎样识别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记者采访相关专家。
儿童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不免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过激等现象,许多家长因此给孩子贴上了“青春期叛逆”的标签。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肖雪说,双相情感障碍之所以被称作“双相”,是因为患者的情绪会在“躁狂”与“抑郁”两极之间来回波动。患者无法预期自己下一秒的状态,更无法自己调整和控制。
专家介绍,当青少年反复伤害自己时,这种看似自虐的行为实质上是求救信号。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群体中,20%至50%的患者存在自伤行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风险更高。
“这些皮肤上的伤痕,实则是大脑发出的‘情绪过载’警报。”肖雪说,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边缘系统异常活跃,前额叶皮层调控功能减弱,就像油门踩到底却刹车失灵的汽车。当躁狂与抑郁交替冲击,自伤行为就会成为他们调节情绪的“紧急按钮”。“这种行为本质上是通过释放内啡肽暂时缓解痛苦,但无异于饮鸩止渴。”
专家介绍,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是“易激惹,环性的心境波动”,很多患者被误诊为抑郁障碍、品行障碍或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抑郁发作时,症状较易识别,而躁狂发作时,症状复杂多变,往往容易被忽视。
患者在躁狂发作时会比平常更健谈,精力旺盛,睡眠需求降低;行为莽撞,具有攻击性,且不计后果。在抑郁低谷时,青少年患者可能表现为压抑、沮丧、低自尊,经常发呆、走神,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无法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言语暴力、肢体攻击,甚至频繁自伤或者自杀行为。
肖雪表示,在精神医学视角,这些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能是患者发出的“无声尖叫”。“当内心的痛苦无法用言语表达时,他们用身体疼痛对抗情绪的失控,自伤可能成为无声呼喊,试图引起他人的关注或表达无法言说的情感。”
专家认为,目前,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是,仅依靠药物来预防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循环发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来控制病情。
肖雪说,治疗过程中,要深入探寻根源性的致病因素,妥善处理内心的创伤,掌握与情绪和谐相处的方法,敏锐地感知情绪而不被其左右,纠正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逐步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功能。
肖雪认为,可在医生引导下找到替代自伤的健康科学的应对方式,可以是画笔、音乐,也可以是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释放积攒的压力。“只有通过科学与共情并重的干预,才能帮助患者找到比疼痛更有力量的‘情绪翻译器’。”
(据新华社电 记者侠克)